开拓具影响力的研究  促进科研转化

20231215_AnnualReport_banner-30 20231215_AnnualReport_banner-30

.

 
跨学科研究开拓新领域

推动崭新诊断成像技术研究

浸大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捐助港币1,000万元,支持成立赛马会「化学探针」创科实验室。该实验室在大卫帕克教授(Professor David Parker)(化学系)的带领下成立,旨在推动跨学科研究,研发新的分子探针作为诊断成像工具,并将它们转化为生物医学及临床应用。该实验室同时亦为研究人员及合作伙伴提供诊断探针的设计、合成、以及验证等方面的培训,帮助解决香港及华南地区在该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

01 01

治疗阿兹海默症的潜在方法

由李敏教授(中医药学院)、黄文成教授(化学系),以及Iyaswamy Ashok博士(中医药学院)带领的跨学科研究团队,证明一种名为F-SLOH的多功能有机化合物,具备治疗早期阿兹海默症的潜力。这项研究首次提供体内动物实验的证据,显示F-SLOH是一种有效的药物,能降低阿兹海默症小鼠大脑神经细胞内淀粉样蛋白的异常聚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水平和神经炎症,从而改善阿兹海默症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研究发现能为人类诊断和治疗阿兹海默症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02 02

人工智能活化经典默片

浸大研究团队开创崭新方法来活化默片,让现今观众能够更全面地欣赏经典电影作品。由万人杰博士(计算器科学系)领导的跨学科研究团队,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科技,一方面提升观看体验,同时保留默片原有的美学。研究项目的重点包括为黑白影像还原真实自然的色彩、创造对话内容,以及开发生成模型,以重塑电影因底片退化而缺失的影像,并按照字卡上的描述来产生新内容。

万博士与团队联同协理副校长(跨学科研究)、创意艺术学院创院院长兼浸大交响乐团及香港巴洛克室乐团音乐总监及指挥潘明伦教授进行跨学科研究合作。研究团队在香港浸会大学交响乐团周年音乐会2023呈献创新的表演,由交响乐团演奏乐章《骷髅之舞》,现场同步播放同名惊栗哑剧。浸大团队采用人工智能科技修复这部百年默片,并为其画面上色。

03 03
万人杰博士(左)和潘明伦教授
研发创新科技应对全球挑战

为杂交水稻制种带来突破

一项由张建华教授(生物系)领导的研究,透过开创「雌性不育」技术,提升杂交水稻种植的效率。相比生产杂交水稻种子常用的雄性不育技术「三系法」,这崭新技术不会产生「恢复系」自花授粉所孕育的水稻种子。新技术可实现以机器全面自动化收割杂交种子,令制种成本大幅降低。

04 04

预防由胆汁反流诱发胃癌的潜在药物

贾伟教授(中医药学院)与研究团队发现,由中草药丹参提取的化合物「隐丹参酮」,有潜力用作治疗及预防与胆汁反流相关的胃癌。研究揭示胆汁反流诱发胃炎和胃癌的机制,并发现反流的胆汁酸令引发炎症的细菌大量繁殖,因而导致胃癌。

05 05

为及早诊断和治疗神经胶质瘤带来曙光

由王奕博士(化学系)带领的协作研究团队,合成了一种名为TRZD的纳米粒子,可同时发挥诊断及治疗脑部神经胶质瘤两项功能。TRZD可持续发光,能为体内神经胶质瘤细胞组织作显影诊断,并透过靶向传送化疗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研究结果有望为及早诊断及治疗神经胶质瘤,特别是现时难以发现及治愈的小脑胶质瘤带来新方案。

06 06

中药多糖口服吸收新途径

由韩全斌博士和吕爱平教授(中医药学院)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新途径吸收口服中药多糖。研究揭示,黄芪多糖在口服后,不消化降解,也不吸收入血,但是可以快速而完整地进入小肠派氏淋巴结,直接对树突状细胞发挥作用,并激发抗肿瘤的免疫反应。

07 07
韩全斌博士(左)和吕爱平教授

预测中国同时出现热浪和空气污染频率

由高蒙教授(地理系)领导的研究团队建构出一个统计模型,采用西太平洋、西印度洋和罗斯海春季暖化的模式,预测中国在夏季同时出现热浪和空气污染的频率。这个模型为政府部门和公众提供有用信息,有助当局及早采取行动,减轻这种双重灾害造成的破坏。

08 08

肠易激综合症的新治疗标靶

由卞兆祥教授、王凯亮博士和翟李翔博士(中医药学院)共同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人类肠道细菌「活泼瘤胃球菌」,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的主要触发因素,并根据这项发现,为该病症找到新的治疗标靶。研究又显示,食用低蛋白含量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面包等,或有助减少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出现的肠道蠕动。

09 09
(左起)翟李翔博士、卞兆祥教授和王凯亮博士

预警爱滋病相关器官疾病

张嘉龙博士(生物系)带领的协作研究团队发现,检测尿液中的人类巨细胞病毒,能提早识别感染人类免疫力缺乏病毒一型(HIV-1)病人罹患终端器官疾病的风险。研究结果显示,受HIV-1感染但尚未进入爱滋病症状期的病人,应定期接受巨细胞病毒尿液测试,以更有效地监察终端器官疾病,并尽早进行治疗。

10 10

研发成骨治疗的新型适配子药物

由吕爱平教授、张戈教授和于媛媛博士(中医药学院)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一个成骨治疗的分子标靶,并开发出相应的适配子药物,作为硬骨抑素的抑制剂。硬骨抑素是一种抑制骨骼形成的蛋白。与坊间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抗体药物相比,这项发现为开发有效的骨质疏松症和成骨不全症新一代治疗方案带来希望。新药目前处于临床研究前开发阶段,研究团队计划在2024年开始在内地和美国进行临床试验。

11 11
(左起)于媛媛博士、吕爱平教授、张戈教授,以及王璐瑶博士

推动太阳能发展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吸光特性,可用于制造高性能太阳能电池板,可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仍欠完善,令实现其商业化存在挑战。刘堂昊博士(物理系)与合作伙伴探讨薄膜结构「晶界凹槽」如何影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机械可靠度,发现通过压平「晶界凹槽」,能改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电荷传输和化学稳定性。研究结果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见解,有助推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和商业化。

12 12

优化三维和四维打印的结构设计

增材制造又称三维打印技术,是一种利用原材料逐层制备零件的技术。然而,为免零件在打印过程中变形,增材制造需要支撑结构,对它应用于现时生产线构成阻碍。林其锋博士(数学系)与团队研发一种新颖的计算方法,可增强打印零件的自行支撑能力,从而减少对支撑结构的依赖。随着三维和四维打印技术的发展,林博士进一步研发了可弯曲和扭曲成不同形状的新结构。

13 13

推动企业社会和环境责任

宋扬博士、周高光博士和郭笛博士(会计、经济及金融学系)领导了一系列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项目。他们的研究涵盖五个互相关连的领域,包括香港净零排放目标如何影响本地企业的社会责任计划、企业社会责任效益与高级管理人员薪酬之间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投资的决定因素、企业社会责任在亚洲的发展,以及如何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投资者、研究人员,以及专业和监管机构提供了实用的见解,有助香港建立就气候相关讯息披露的建议。

遏止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欺凌

为遏止网络欺凌,张美君教授(管理、市场及信息系统学系)带领跨国专家团队,深入研究信息科技的特点如何引发网络欺凌现象。研究团队分析社交媒体数据,并探讨网络旁观者的角色。研究结果为遏止网络欺凌提出解决方案,包括创新地改变社交平台的接口设计、建议加强监管网络欺凌事件,以及提供全面的介入策略,以营造更安全的社交媒体环境。

对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新发现助研发新冠标靶药

在后疫苗时代,开发更有效的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治疗方案仍是一个巨大挑战。浸大学者开展创新研究,在治疗与预防新冠上持续作出重要贡献。由王凯亮博士(中医药学院)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一种名为MT1-MMP的蛋白酶是人体内调节新冠病毒进入细胞的主要因素,亦是新冠药物的潜在治疗标靶。研究团队采用一种名为3A2的人源化抗体,抑制MT1-MMP的活动,结果令受感染小鼠的病毒量减少近九成,证明3A2有很大潜力开发成有效治疗新冠的药物。

14 14
王凯亮博士(左)和郭轩铭博士

就维持新冠抗体水平提供新启示

由蔡宗苇教授和杨铸博士(化学系)领导的一项研究显示,部分新冠康复者的抗体水平急跌,与代谢物「甘氨酰脯氨酸」在血浆内的高浓度以及制造该代谢物的酶有关。研究团队亦发现,在小鼠实验中利用抑制剂抑制该代谢物和酶的活动,让小鼠的新冠抗体水平得以维持。研究结果为开发创新的新冠治疗方案和疫苗接种策略带来重要启示。

15 15
蔡宗苇教授(左)和杨铸博士

实时呈现新冠病毒感染个案分布

及时和准确地掌握新冠病毒感染个案位置分布信息,有助卫生部门实行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和医疗资源分配。徐建良教授(计算机科学系)领导研究团队,开发了「香港新冠病毒热点分析图」,以直观、实时和动态的方式,呈现新冠个案的地理位置分布。该地图采用由研究团队新开发的时空大数据分析算法,大大提高了解像度及成像速度。

16 16
丰富生物多样性与令人鼓舞的发现

香港水域发现三个珊瑚新物种

由邱建文教授(生物系)领导的浸大团队在香港水域发现三个石珊瑚新物种,这些物种未曾在世界其他地方被发现。三个太阳珊瑚新种全部属于「筒星珊瑚属」,分别命名为「树型筒星珊瑚」、「紫肉筒星珊瑚」,以及「绿壁筒星珊瑚」。这发现有力地证明香港水域海洋生物的高度多样性,同时填补生物多样性知识的空白。

17 17

在米埔发现箱形水母新物种

浸大领导的研究团队在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发现一个箱形水母新物种,是首次在中国水域发现新种箱形水母。新物种命名为「米埔三桨水母」,反映其来源地。牠们的身体呈正方形、透明并没有颜色,平均体宽1.5厘米。新发现的米埔三桨水母是全球三桨水母科的第四个物种,反映香港以至全中国海洋生物极高的多样性。

18 18
19 19

揭示复杂的神经动力学

周昌松教授(物理系)及其研究团队探讨与大脑内部状态变化相关的复杂神经动态活动模式。研究人员采用光学电压成像技术和计算机分析,揭示小鼠大脑皮层在不同清醒程度下如何产生复杂波形模式。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大脑活动特征对理解大脑产生意识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20 20

记录香港医疗和护理教育历史

罗婉娴博士(历史系)从政府宪报、殖民地医官报告等不同数据源,梳理个中脉络,并从宏观角度记录香港医疗史,撰写成《香港西医发展史 1842 ~ 1990》。另外,罗博士就广华医院护理教育的历史展开研究,指导浸大历史系学生联同中学生访问由战后时期至70年代入行的护理人员,以口述历史形式写成《提灯者言:广华医院护理教育历史》一书。

21 21

保育日本鳗

黄港住教授(生物系)研究利用基因组为基础的保育法,从新的角度审视渔业资源的多样适应性。他与研究团队首次揭示日本鳗基因组的染色体水平组装,为进化和保育研究领域带来具开创性的发现。在辨识日本鳗的适应性特征、抗病性特征和性别决定标记后,研究人员可利用这些与进化有关的知识来解构日本鳗的性染色体,并在早期阶段提高重新放养鱼苗的效益。

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调整任务型语言学习

陈恒博士(语文中心)领导一项研究,为香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调整任务型语言学习方法。任务型语言学习重视教导学生使用目标语言来完成任务,而特殊教育则强调基本读写能力和融合教育。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较喜欢教学目标和成果明确的任务式学习,并倾向避免使用讲究分析能力的复杂教材。然而,研究指出,透过设计有趣的任务、适当的支持、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采取开放的态度来完成有意义的任务,任务型语言学习可于特殊教育中实现。

探讨冷战遗留问题的影响

为纪念冷战结束 30 周年,陈思贤教授(新闻系)主编跨学科论文集,探讨亚洲在新旧冷战中的意识形态、叙述手法和人民生活经历。论文集揭示冷战及其遗留问题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现今亚洲的意识形态和身份认同。论文集内容选自一个国际会议上提交的70多篇论文,该会议由传理学院、视觉艺术院和政治及国际关系学系合办。

藉研究转化实现影响力

与应科院合作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浸大与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应科院)签署《大学技术转移与合作》谅解备忘录,携手拓展智慧新纪元和跨领域科技发展,合作范畴包括中医药智慧化、药物研发、艺术科技、金融科技,以及跨学科研究与应用,促进技术创新和转化。浸大及其附属机构,会与应科院共同发展多项研究合作模式,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以及知识产权管理和商品化。

LeaveHomeSafe adopts AI-enhanced technology developed by HKBU LeaveHomeSafe adopts AI-enhanced technology developed by HKBU

与华润合作推动中成药研究

浸大与华润江中及华润科学技术研究院签署合作意向书,就采用参灵草改善新冠后遗症进行研究。凭借协议各方的竞争优势,预料在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发展方面将会带来更多合作机会。

LeaveHomeSafe adopts AI-enhanced technology developed by HKBU LeaveHomeSafe adopts AI-enhanced technology developed by HKBU

与北京同仁堂合作研发中药

浸大成立的「中药创新研发中心」与北京同仁堂签署合作意向书,以中药复方为基础进行合作研究。中药创新研发中心和北京同仁堂以共同建立合作科研平台为目标,把传统中药复方结合先进技术,将科研成果转化发展新药物。双方亦会结合教研资源,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以提升合作平台的实力,并培育香港中医药研究人才。

LeaveHomeSafe adopts AI-enhanced technology developed by HKBU LeaveHomeSafe adopts AI-enhanced technology developed by HKBU
营造创新文化 培育创业精神

积极连系初创企业与投资者

创新、转化及政策研究院(ITPR)举办名为「Inventing Connections」的交流会,邀得天使投资者、创投人士与浸大初创企业参加,交流意见并探讨合作的可能性。交流会上,参加者了解到浸大最新的科研与技术发展,以及大学向初创企业提供的支持。浸大的初创企业代表亦于活动上向投资者介绍其服务和产品,探索潜在的合作与投资机会。

展示生命科学创新科技

浸大参与2023 年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展示由浸大十间初创企业和研究团队研发的创新生命科学解决方案。高峰论坛参加者包括医疗专业人员与相关业界人士。活动期间,浸大学者分享他们在中医药和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知识与研究。在项目推介会「人工智能与数字健康」环节中,浸大初创企业步固有限公司被选为表现最佳的初创公司,为该公司在技术转化、商品化与推进医疗技术方面的潜力予以肯定。

25 25

促进科技转化

ITPR推出一系列活动支持初创企业,包括培训、资源,以及与投资者建立联系的机会。除了支持初创发展,ITPR亦促进将科研成果转化,包括促成「中医药转化研究院」成立,该研究院将担当平台,研发可商业化或应用于临床的中医药创新发明、科技和产品。此外,专负艺术科技创新转化及初创企业培育的中心将于2024年在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启用。该中心将展示浸大在艺术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并支持艺术科技商业化、创业发展和知识转移。

浸大初创获资助将研究商业化

浸大致力推广知识转移和将大学的创新科技商业化。在2022-23年,浸大共有七家初创公司获「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资助合共港币 800 万元,将其研发成果推出市场。

孵化支持培育艺术与创新初创发展

浸大艺术创新商业计划比赛(HKBU Art x Innovation Business Plan Competition)为学者和学生主导的初创企业提供宝贵机会,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用产品。比赛中七支胜出队伍获得现金奖和其他奖项,其中数家极具潜力的初创企业获浸大与香港科技园联合Ideation计划资助种子基金,以助实践其概念。

26 26

创业教育

大学于2022-23学年开展创业学习计划,在校园培养创业文化,并加强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计划推出多个创业发展活动,让约 400 名学生受惠。

计划举办了多个创业比赛,为学生提供平台,展示他们的创新商业理念和方案。其他创业活动如创业讲座、工作坊、交流活动,以及由成功企业家主讲的分享会,则让学生掌握业务规划、营销、财务和产品开发等能力。此外,学生亦参加考察团前往大湾区,了解广州的初创企业生态。参加者到著名的孵化器参观,并与业界领袖进行交流,探索当地的创业潜力。

27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