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污染对策

2023年10月31日

环保人士和科学家年复一年地警告,各国如不共同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后果可以极之严重。近地面臭氧污染就与全球暖化息息相关。随着近年天灾和极端天气的出现愈趋频繁,不论个人以至政府都再次意识到,必须在地球达致临界点前采取补救行动。

在环保议题上,学界一直走在最前。早前一项题为「以臭氧–气候协同控制来应对不断出现的臭氧污染挑战」的国际研究,已在期刊《One Earth》发表,地理系助理教授吕效谱博士为该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概述臭氧–气候协同控制策略的运作原理及重要性。

吕博士表示:「协同作用建基于排放、机制和政策三方面。政策不应只针对排放,也要因应受排放调节的臭氧–气候交互作用机制来制定,并建议以保障健康为本的管理导向,推广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和低碳替代品,整合出一套应对气候和改善空气质素的方案。现时中国、印度、美国和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处于社会发展和环境管理的不同阶段,在制定这一策略时均应履行各自的义务。」

「高空卫士、低空杀手」

吕博士以「高空卫士、低空杀手」来形容臭氧与气候的关系:「大气中的臭氧有两种,较高的平流层臭氧又称为好的臭氧,可保护我们免受太阳紫外线辐射的伤害;而我们研究的则是地面臭氧,又称坏的臭氧,源于近地面的复杂光化学反应,表现为天空中可见的棕灰色雾霾,或者科学上所说的光化学烟雾,其实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害的污染混合物。」

将科学转化为政策

温室气体和令「坏」臭氧加剧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人类活动排放。若要有效遏止排放,便需要在政策层面作出改变。吕博士表示,由于该研究的多位作者同时也是所属国家或地区政府的政策顾问或积极参与政府项目,令科学研究成果有机会转化为公共政策。例如,吕博士和他的团队正与香港特区政府环境保护署合作进行一个臭氧项目,将分享有关臭氧–气候协同控制的专业建议和政策简报。因此,他们在臭氧–气候控制方面的构想可望应用于未来的计划当中。

将科学转化为公共教育

吕博士续说:「无论是香港或海外的大学,愈来愈多不同学科的人才合作设计生态保育的课程,这种趋势令人鼓舞。在浸大,由于校方鼓励在教与学上采用跨学科手法,故促成不同科学领域的教研人员加强合作,如化学、生物学,以及社会科学(如地理学)。我们将透过为广大受众开发量身定制的教育材料并举办互动研讨会、公共研讨会和在线网络研讨会,努力提高公众意识并促进社会对气候变迁和近地面臭氧污染采取行动。」

应对臭氧问题的全球框架

科学家犹如现代的先知。优秀的科学家会孜孜不倦地研究,直至研究成果和倡议能成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行动。吕博士指出,虽然联合国已经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来评估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但目前还未有一个提倡臭氧控制的国际框架。

他总结说:「全球合作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协调不同国家及政府之间的责任和义务。环境公害与气候变迁所引致极端恶劣天气相互影响,如不采取行动,人类将要付出沉重代价,因此每一分付出都很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和科学家,我们会不断向学生、公众和政策制定者传达这个讯息,直到实现有效的臭氧–气候协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