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者研发肺部疾病用药的新型纳米气雾剂 有助延长药效、减省服用剂量及降低副作用

2014年8月18日

中医药学院副教授杨智钧博士成功采用纳米技术,研制了一种能在肺部保存药物活性成分长达72小时的新型肺部疾病用药气雾剂,并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予专利权。该气雾剂能有效延长药效,减少病人服用药物的剂量,以及降低药物产生副作用的风险,对病人相对较为安全。

 

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是维持生命的重要部份,但同时容易受外邪入侵而发病,其中哮喘、肺气肿、呼吸道敏感等都是典型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患者会因为气管连续收缩而引致咳嗽、气喘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医生一般会为病人处方口服、注射或喷雾剂三类的支气管扩张药物来控制病情。

 

口服或注射的药物会通过血液流经心脏、大脑等身体各部份,一方面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对病人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药物活性成分也会迅速流失而未能全部针对性地传递至最需要药物的指定部位,影响药效,患者或需服用或注射较大剂量的药物,才能有效控制病情。较多病人会选用能将药物直接经呼吸道直达肺部的喷雾式药物,这类药物能快速发挥药效,但剂量不能过大,以免对呼吸组织粘膜造成损伤,一般剂量的药效只能维持约四小时,病人须经常定时用药。

 

针对现有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用药的局限,杨智钧博士於2007年开展了一项研究,希望能研发一种能将药物活性成分直接输送到肺部并保留持久药效的物质。他采用了体质极微少且不易破损的天然分子「脂质」进行研究和动物实验,发现以「脂质」包裹的药物在肺膜内传递的速度较慢,药物的活性成分48小时后仍存留在实验动物的肺部,这证明能防止药效於肺部或通过血液迅速流失。有关的研究结果已在2012年刊载於国际纳米医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杨博士其后进一步采用纳米技术,研发适用於控制释放药物活性成分的新型脂质体气雾剂。患者吸入喷雾药物后,药物活性成分会经由呼吸系统传送至肺部,在72小时内发挥药效。他表示,新型制剂会将药物对患者全身所起的作用改变为局部作用,能延长用药的治疗周期,增加药物的有效作用时间和稳定性,并有助减少患者服用药物的剂量和药物对患者全身的副作用,全面降低药物的毒性。杨博士指出,「脂质」是天然分子,提取成本不会过高,相信新型气雾剂可广泛应用在经由呼吸道发挥作用的药物治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