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的教与学新常态

2020年7月31日

 
副校长(教与学)周伟立博士 副校长(教与学)周伟立博士
副校长(教与学)周伟立博士

 

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后,全球运作严重受阻,高等教育亦不能幸免,面授课堂改为网上教授,国际交流活动和实习全面中止,学生纷纷赶回家。正如副校长(教与学)周伟立博士回想道:「疫情初期,形势瞬息万变,面对太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只能随机应变。」

 

然而,危中必有机。周博士说:「如非疫情,全球各地的网上学习不会发展得如此迅速。」浸大自三月开始改为网上教学以来,一直不断作出改善,以确保教与学的质素不受影响,期末有关网上教学的问卷调查亦收到同学不少肯定的意见。

 

教学新模式

 

由於各国的疫情持续,面对不明朗形势,九月新学期开始时将全面采用网上教学形式。如情况许可,我们会逐步让学生回到校园,同时密切注视情况变化,届时便会采用混合模式教学。

 

因校园关闭,上学期的成绩评核改为网上进行。周博士认为,大学或许是时候考虑改变评核的一贯范式,重新审视在评核学习成果以外,应如何更全面地评核学习过程,并及时给予学生回馈。「我们正与香港教育大学合作进行一项研究,在新学年试行一些创新的评核方式。」

 

重塑国际交流

 

疫情亦为国际交流开拓更多新可能。浸大正与伙伴大学安排虚拟交流计划,浸大学生和伙伴大学的学生可在网上修读彼此的课程,共同授课亦是考虑的模式之一。「虚拟交流可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合作,学生得益自然更多。」

 

然而,考虑到亲身经历有助学生培养环球视野,周博士希望在虚拟交流后,仍能让学生到海外国家逗留一段短时间,亲身探索和感受当地文化。「方法之一是让两间大学的学生短聚一周或以上,共同完成一项计划。」

 

今年四月由计算机科学系筹办的「国际防疫设计黑客松」,为国际交流新模式作出了极佳的示范。逾110名来自16个国家及地区的大学生汇聚网上,在48小时内为新冠病毒疫情设计创新的应对方案,参加者反应之踊跃,足见在虚拟世界里,网上群组仍能有效开展遥距的协作和交流意见。

 

周博士说:「比赛让参加者突破时区障碍,与来自不同国度的参加者分享智慧和具影响力的独到见解,即使他日世界回复正常秩序,类似的活动也应该多办。」

 

鼓励提高适应能力

 

为让学生面对前所未见并反覆出现的全球形势时有更强的解难能力,周博士建议在常规课程中加入全球议题,鼓励学生讨论。「面对如新冠病毒疫情等的不确定情况和环球挑战,学生必须具备灵活应变和适应能力。」

 

这些特质亦适用於求职择业。受疫情所累,未来数年各国的失业情况难免恶化,毕业生必须为求职作好充分准备。除了适应能力,还须具备对世界最新发展的触觉。「举例说,疫情之下,『无接触式经济』乘势崛起,学生能否把握相关的机遇?」

 

周博士鼓励学生涉猎不同学科,尽量汲取不同范畴的知识。「他们要懂得从海量的资讯中抽丝剥茧,从而建立概念框架,以了解和分析不同事情。此外,他们要具备同理心,才能看见社会不同阶层人士的需要;最后,筹划、执行和协作能力同样不可或缺。」

 

此外,在人工智能世代,如兼具资讯与通讯科技的技能,固然胜人一筹。「面对经济不景,同学们可考虑为自己创造工作,最终为别人制造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