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光博士:突破传统的书法家兼中国艺术史学者

2021年4月29日

 

 

假如有一天,你在海边看见一个人,仗着海浪拍打岩石的磅礴气势,在铺在岩石上的帆布挥毫泼墨,那个人很可能是视觉艺术院副教授兼副总监(研究)刘泽光博士。

 

本身是虔诚基督徒的刘博士向往中国文化,对中国书法和篆刻的兴趣尤其浓厚,书写的内容有儒学、道学,也有圣经经文,例如以「爱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13:8 )与年轻人分享被誉为爱篇的信息,并曾应邀於大型宗教活动中即席挥毫,完成巨幅书法《主爱临香江》;他也热爱大自然,近年不时会拿着笔墨「上山下海」,或跑到山坡上,或走到海岸边,将书法和自然环境互相融合。

 

他说:「在传统书法中,作品是最重要的,但在大自然的环境书写大型书法,便不再局限於书法本身,重要的是过程,地点也是一个重要元素,而写的是神的话语,例如《向山举目》,用人的动作去表达,配合野外的环境,种种元素互相呼应,再加上航拍,用科技结合传统书法,这跟我在室内写书法截然不同。」

 

户外表演推广书法

 

刘博士於2012年开始户外写书法,并多次藉着大型户外书法表演,推广这门传统艺术之余,亦传扬中国历史和文化,例如於2016年12月应香港艺术馆邀请,举行「都市变奏――身舞翰墨」书法表演和工作坊;2019年为庆祝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他於孙中山纪念馆庭园作户外大型书法艺术表演,把平面书法与公众互动的行为艺术融为一体。

 

刘博士的书法之路始於中学时期,曾随曾广才老师和韩云山老师两位名师学习。书法以外,他也喜爱篆刻,认为两者均强调抒发个人的内心、重现个人的境界。他说:「因为笔是有弹性的,轻重粗幼,有韵律,而这种韵律是透过人脑袋的想法,然后指挥身体,通过手的动作来发挥,所以字某程度是反映人的个性。」 

 

除了中国文化,刘博士大学时期亦曾从事不同的西方美术创作,如绘画、素描、雕塑及版画等。「东西方的美术、艺术都很丰富,我在美国读书时修读的是美术建筑学系,所以除了涉猎美术范畴还有读建筑,例如西方的教堂、中国寺庙建筑等。」

 

以研究为创作基础

 

刘博士是艺术界少数以学术研究为创作基础的书法家,他在大学时修读美术史,硕士论文选的是较冷门的书法理论研究,研究书法家康有为所著的《广艺舟双楫》,其后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研究18世纪杭州文人丁敬和西泠八家的身份认同。

 

回港后,他继续把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相结合,令艺术作品的层次更丰富,既可表达艺术家的价值观,亦能反映艺术品蕴含的文化意义,例如於2010年以「和」字为主题的作品,便揉合了有关「和」字的研究。其后他多次获得研究资助,包括从文化、社会和经济角度探视中国书法在20世纪香港的发展,探讨中国书法在香港公共场所里所展现的社会及文化意蕴等,并曾出版多部关於中国书法和篆刻的著作,包括一个跨领域(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项目《建基於复古之创新—— 融合艺术史研究与书法创作的跨领域途径》。这些著作和研究也如刘博士在中国书法艺术所表现的豪迈与创新,将丰富人们对这种艺术的认识,有助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