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0日
当代著名作家葛亮教授,凭着小说《燕食记》于月初荣获第十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首奖。
葛教授近年的写作题材围绕岭南文化,譬如粤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于《燕食记》中便占有重要席位,而书中亦融入了不少粤语方言,好像「过江龙」等。生于江南的他来港至今二十多年,究竟是甚么原因驱使葛教授心系岭南文化?他写作的心路历程又是如何?
海纳百川的南方文化
葛亮教授于2007年加入浸大,现为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燕食记》外,葛教授近年投入以粤港为创作题材,接连出版如《飞发》、《浣熊》等佳作。他认为这需要经年累月的准备:「一方面是情感的积聚,你真的是需要热爱脚下这片水土方能下笔,因为读者是可以从你书中感受到温度的;另一方面你要对这个地域,它的传统、根脉足够的熟悉──我对自己有这方面的要求。」
葛教授近年透过著作,力求表达南方文化多元开放的一面,写作重心从「家国三部曲」切入「南方图志」可见一斑。由他早年的《朱雀》追寻故乡烟火旧事、《北鸢》讲述自身家族过往、《燕食记》藉粤港饮食文化发展呈现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到新作《灵隐》映照粤港百年风云,葛教授说:「岭南作为叙事空间十分美妙,因为海洋文化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象。尽管南方叙事一直有北望传统,但其实南方包含了江南、岭南、西南等多元文化型态,其瑰丽与开放的质地,实际上足以跟中原文化遥相辉映。」
与粤语结缘
葛教授认为,粤语是岭南重要的文化切片,并在文学创作中身体力行。《燕食记》中运用了大量的粤方言甚至粤俚,令香港读者感到十分亲切。在葛教授看来,粤语的表意优势在其雅俗兼备,简洁精准。他回想起千禧年由南京来港攻读硕士,其间选修了古典诗词课,导师用粤语诵读耳熟能详的诗句,却让他怦然心动。葛教授指出,粤方言保留了中古唐音,其表达维度亦相当丰富:「粤语读诗的感觉很美妙,不仅因合辙押韵,平仄应和,更在于其体现出中文在语言审美层面独特的韵律和意藴。」
他忆述当时发现粤语的魅力,便毅然决定要学习它,在电影至生活日常中汲取养分,「学习一门语言,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体验的过程。」
学者与作家──美妙的互补
既是学者,又是作家,葛教授认为两者并无冲突,更是相互成全。在此层面,他谈及其祖辈──著名艺术史家葛康俞教授的榜样。「祖父在南京中央大学执教期间,一手钻研艺术史论,一手潜心绘画创作;其中『艺述相和』的观点,不断为我带来新的启示。」学者的身分,让葛亮教授能够自如地进行田野考察及资料查证,过程中建立起的文本逻辑亦促动他书写小说作品。他以创作中篇小说《飞发》为例,提到自己当时正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因而将有关研究成果恰如其分地运用至小说构思当中。
2022年,葛教授便是凭《飞发》获颁被誉为「全球华文文坛最高荣誉」之一的鲁迅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香港作家。今年九月初,浸大公布第十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得奖名单,由葛教授以《燕食记》夺得首奖。被问到得奖感受,他深感荣幸之余,形容获奖于他而言别具意义:「若说方言入文,《红楼梦》本身就是一座高山。」葛教授又提到《红楼梦》与家乡南京有着深厚渊源,让他感到份外温暖。
后记
访问期间,葛亮教授多次强调「风起于青蘋之末」中「青蘋」的重要性,原因是历史往往由微细处发端,由个体见微知著,渐成大观。放眼未来,他希望笔下对历史人物的演绎会有新空间,特别是勾画这些人物「人之常情」的部分,因为往往是以此引发读者的共情。
葛教授是享誉全球的作家,著有小说《朱雀》、《北鸢》、《燕食记》、《灵隐》,小说集《飞发》、《浣熊》、《相忘江湖的鱼》,文化随笔《小山河》、《梨与枣》等。其作品被译为英、法、意、俄、日、韩等多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