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8日
黄英豪博士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委任,于今年 1 月 1 日正式出任香港浸会大学(浸大)校董会暨谘议会主席。黄博士在浸大深耕23载,贡献良多。翻阅黄博士的履历, 自 2002 年至 2010 年,他曾担任浸大校董会暨谘议会成员,2009 年起兼任浸大基金董事局成员,并于 2018 年起出任主席,同时目前亦是浸大中医药学院谘询委员会主席。在过去23年来, 黄博士担任校内不同角色,积极推动浸大发展,亲身经历并见证浸大的蜕变与成长。
贵在人和:上任后将与不同持份者充分接触
「浸大与过去数十年前相比变化很大,所以我想在(上任)最初的三个月内,需要多接些『地气』。」黄英豪博士表示,他将首先与浸大各学院管理层、教职员工、学生、大学捐赠者,以及位于珠海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和合作夥伴北京师范大学等不同持份者广泛接触。他希望通过「360 度评估」的方法,从各个角度了解大学的最新发展和期望。
「我特别希望与前线的教职员进行更多交流,了解他们的专长与优势,以及他们是否有兴趣或意愿找到更合适的岗位,从而更好地发挥各自所长。同时,对于大学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域的协作,我愿意倾听来自他们的意见。」此外,黄博士认为,持续吸引世界优秀人才加入浸大已成为一项周期性、长期的任务。他鼓励资深教授和职员推荐有经验的同事和朋友,以助大学更好地进行人才引进。
「我认为,大学最重要的是人。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离不开良好的大学治理。管理得当, 教学和科研水平也相应提升,自然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入读,这也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最终达到『人和』的状态。」
浸大育人:培育有道德、对世界有认知、具家国情怀的学生
曾担任香港青年联会主席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的黄英豪博士,尤其关注青年的教育与发展。他认为,大学是形塑青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浸大作为一所研究型博雅大学,未来在一些学科上可以做得更深、更精。「除了追求学问,大学的首要任务是要育人,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成为有道德水平、对世界有广阔认识,且具备家国情怀的人。」
黄博士认为,当前国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逐步真正实现大湾区内互联互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这也为本地学生们认识祖国发展,厚植家国情怀提供了良好条件。
「我常说,香港青年人的发展不仅要与香港息息相关,也要与国家紧密相连。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不仅了解自己家在新界、九龙和香港(岛),更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仅实时了解大湾区的发展变化,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时也要关注如东盟及世界其它地区的最新动态,拓宽对世界的认识。」
留学香港:以「两制」之利吸引全球人才
《行政长官 2024 年施政报告》提出,香港要着力打造「留学香港」品牌,包括透过争取举办国际教育会议及展览,推动香港专上院校与各地院校的合作交流等。对此,黄英豪博士表示,浸大将充分利用「两制」的优势,持续吸引国际人才及学生,提升国际化水平,以响应特区政府的号召,助力香港建设国际高端人才聚集高地。
「其实我们在吸引人才方面有一个先天的优势,就是『一国两制』。」黄博士指出,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香港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联通世界」的区位优势,「因为我们既是 14 亿人口大国的一部分,同时又保留香港较为独特的制度,这使得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与世界各国交流,因此,香港相较内地更容易吸纳国际人才及国际学生。」
他特别提到,受惠于特区政府将八间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大学招收非本地生的学士限额,从过去的 20%提升至 40%,这为浸大提供了更多政策空间招收国际学生,进一步加强校园国际化, 更好推广「留学香港」品牌。
「这些年,我亲身感受到我们这几任校长和高层在招收国际学生方面做了很多功夫,可以说, 现在浸大要去吸引更多学生(入读),我们是很有底气的。」
未来蓝图:积极探索「一校两园」新模式
踏入 2025 年,浸大将陆续有多个大型基建相继落成或运营。其中,由浸大承办并运营的香港首间中医医院—「香港中医医院」将于今年底正式投入运营,不仅为本地居民提供中医和中药服务,同时也为本港相关的中医和西医专业人员提供特定的医疗培训和学习机会,进一步促进本地 医疗界的专业发展。
随着香港逐渐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框架下,高等教育领域已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局面。黄英豪博士指出,浸大近年来推出的「一校两园」方针正是应对这一新形势的重要策略。他强调:「今年是 UIC 成立 20 周年,在这20年里,大家共同打造出良好的合作基础。现在以我们浸大九龙塘的校园,再加上珠海校园,能够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范围则是成倍增加。」
他补充道:「如何再进一步加强我们与珠海 UIC 校园及合作夥伴北京师范大学的关系,这也是我上任后其中一个主要的任务。」透过这些合作,浸大将能更好地融入大湾区的发展大局,为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校友力量:浸大七十年来汇聚的校友是一个很大的宝藏
明年是浸大成立70周年,黄英豪博士感慨,浸大一定要珍惜70年来浸大所汇聚超过 16 万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校友力量,并形容这十数万的校友对浸大来说是「巨大的宝藏」。
黄博士强调,校友们凭藉在各自领域的专业见识,能够为大学发展提出富有建设性的真知灼见,而大学应该增加资源,帮助学校更好地与校友沟通,让他们了解大学的最新发展,最终回馈母校。「我们的校友来自不同地区,校友们能为母校提供的支持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醉心学术的校友可以返校教书,有工作经验的则可以作为学弟学妹们的导师,提供职涯规划指导等等。」黄英豪博士亦建议可以更大程度利用浸大在不同地区的校友会,发挥校友会连接校友与母校的桥梁作用,拉近与校友关系同时,更能发掘具潜力的校友。
「比如最近我有看到大学管理层特别去了上海,参加上海的校友会活动。」这场活动一共吸引 300 位来自上海及邻近城市的优秀校友参加,黄英豪博士希望今后大学可以在更多地区举办类似活动,并探索校友回馈母校的更多可能方式。
「这16 余万的校友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宝藏,我深信他们在大学需要他们的时候会义不容辞,我们要发掘更多可能,让不同年代的校友都能更好地服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