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知识转移 造福世界

Changing the world through impactful research and knowledge transfer Changing the world through impactful research and knowledge transfer
研究表现获肯定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于2021年5月公布「2020年研究评审工作」结果,浸大在多个范畴表现出色,研究水平备受肯定。

浸大的学科涵盖所有41个评审单位中的24个,在个別评审单位有较突出表现,包括:

  • 以国际卓越(三星)及世界领先(四星)水平的研究项目比例计算,浸大在传理及媒介学(81%)、区域研究、文化研究及其他文学/人文学(73%)、音乐及表演艺术(76%),以及体育、运动、 康乐及体力活动(69%)等四个评审单位均在各院校中表现最佳;
  • 以世界领先(四星)水平的研究项目比例计算,浸大在翻译(34%)和音乐及表演艺术(45%)评审单位在各院校中表现最佳;
  • 在电脑科学/资讯科技评审小组中,有95%研究项目达国际卓越(三星)及世界领先(四星)水平,接近各院校的最佳表现。

是次评审工作结果,确认了浸大在艺术、人文、传理及媒介、体育、中医药等方面的优势,浸大会继续善用其强项范畴,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的尖端研究支援下,进一步开拓知识领域。

领先的艺术创意技术研究

融会艺术与科学 演绎气候变化

Blending art with science to reflect on climate change Blending art with science to reflect on climate change

音乐系、视觉艺术院及计算机科学系学者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项目「Space to Breathe」,收集社交媒体上有关香港及中国内地空气污染的评论,再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将科学数据转化为艺术创作,推出多媒体音乐作品《空气颂》。表演融合全像投影歌声演出、光影装置及大数据,启发观众反思气候变化问题。

探索人类与机器的界缐

浸大的音乐家与艺术家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探索机器学习在音乐和其他不同创意艺术范畴的应用。研究团队採用演算法结构来模仿和产生声音,并希望透过现场演出的形式来探讨和融合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界缐。

浸大与清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创意艺术实验室

浸大创造性智能实验室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于2021年1月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一所实验室,研究人工智能于创意艺术的应用。在协议下,浸大与清华大学将会在广泛的科学及艺术领域进行协作研究,并结合各自的优势,就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尤其音乐创作和表演开展有影响力的研究。

HKBU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to establish AI Laboratory for Creative Arts HKBU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to establish AI Laboratory for Creative Arts
医疗保健新突破
Rethinking the diagnosis of prostate cancer Rethinking the diagnosis of prostate cancer

诊断前列腺癌新方法

黄嘉良教授(化学系)与香港中文大学研究人员共同研发「精胺风险评分」,配合尿液测试,为诊断前列腺癌提供一个非入侵性和更可靠的新方法。普遍用作诊断前列腺癌的医疗程序为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血液(PSA)测试,而「精胺风险评分」则可弥补PSA测试的不足,并更准确地评估病人的前列腺癌风险,让部分病人避免进行非必要的前列腺活检程序。

 治疗三阴性乳癌的全新标靶疗法

卞兆祥教授与关晓仪博士(中医药学院)联同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出治疗三阴性乳癌的全新标靶疗法。研究人员以聚酯脲氨酯为基础,设计出一个附有叶酸及精氨酸的纳米载体,能更有效地针对并运送中药成份藤黄酸至三阴性乳癌细胞,同时减低其对治疗目标以外器官的伤害。

Novel targeted therapy for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Novel targeted therapy for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崭新纳米材料有助诊断阿兹海默症

 Using nanomaterials to detect Alzheimer's disease  Using nanomaterials to detect Alzheimer's disease

由黄文成教授和李红荣教授(化学系)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崭新的纳米材料,有望为阿兹海默症的诊断技术带来突破。这种纳米材料可用作磁力共振扫描的显影剂,实时显示及探测阿兹海默症主要标记物「β- 淀粉样蛋白」在脑内积聚的大小和数量。研究团队的实验亦发现经改造的纳米颗粒,能有效抑制「β- 淀粉样蛋白」的积聚过程及神经毒性。

中药新复方治疗阿兹海默症效果显着

李敏教授(中医药学院)带领研究团队,研发名为「神经防御方」的中药新复方,在临床前的阿兹海默症小鼠模型实验中,取得显着的治疗效果。由六种中药组合而成的新复方,将小鼠「β-淀粉样蛋白」聚集和异常「过度磷酸化Tau蛋白」的沉积水平,明显地减少三至四成。实验结果亦显示该复方有效地改善患病小鼠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shows promising result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shows promising result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Hyocholic acids show promise in predicting and treating diabetes Hyocholic acids show promise in predicting and treating diabetes

猪胆酸可预测和治疗糖尿病

由贾伟教授(中医药学院)领导的一系列研究发现,胆汁酸及其衍生物(统称为猪胆酸)对调节血糖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可作为二型糖尿病的有效风险指标。

发现癌症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贾伟教授及其团队研究肠道菌群的结构在结直肠癌和肝癌的不同阶段会如何变化,原因是肠道菌群的病理变化而引致的肠道炎症,正是两种癌病的共同发病因素。据研究团队的观察,从癌症的早期到晚期的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平衡状态会出现正常到发炎、至炎症减弱的变化,因而衍生出一个科学假设,就是肿瘤的存活取决于较少促炎菌属的肿瘤微环境。

传统中医复方有助预防中风

翁建霖教授与施祖荣博士(生物系)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以传统经典中医复方「安宫牛黄丸」作预防性用药,能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脑损伤水平,研究成果有望证实「安宫牛黄丸」能有效预防中风的发生。

成立中药创新研发中心

中医药学院获得创新科技署「Health@InnoHK」创新平台拨款,于2020年9月在香港科学园成立「中药创新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旨在提高临床前和临床中药研究的质量,并将结果转化为面向国际市场的药品,藉以推动以中草药为基础的药物发展,同时作为一个促进本地和国际研究人员、机构和行业之间合作的战略平台。

开拓知识领域

研究深海生物的基因组特徵

由邱建文教授(生物系)领导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深海蚬与其鳃中的化能自养细菌如何适应在深海的极端环境中生存。研究团队检视了白瓜贝的基因组特徵,发现多种让牠们能够适应极端深海环境的特徵,包括白瓜贝不再以浮游植物为食物,演化至依靠细菌供给养份,以及在白瓜贝体内发现血红蛋白基因。

Unlocking the genomic secrets of deep-sea organisms Unlocking the genomic secrets of deep-sea organisms

中国热浪加剧

李剑锋博士(地理系)参与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在近数十年来发生的热浪变得更强烈、更持久、更频繁,观测数据和模拟数值均显示,人类感知的高温热浪于1961至2012年间的发生概率上升了一倍。另外,当中国的暖化水平达到摄氏3.5度,热浪发生的风险相比于前工业化时代大增11.95倍。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暖化,华南地区的热浪加剧程度最为明显,需要加大适应和缓解的力度,才能抵消因城市扩张和污染导致的气温升幅。

互动歷史地图还原「香港保卫战」真相

Bringing the history of the Battle of Hong Kong to life Bringing the history of the Battle of Hong Kong to life

邝智文博士(歷史系)及其研究团队开发电子互动歷史地图,为「香港保卫战」(1941 年 12 月 8至 25 日)战役还原真相,并展示歷史资料和证据。团队利用两年时间蒐集、研究和分析第一手史料,目前正在设计教学资源,以培训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使用地图。

近代欧洲聋哑画家的过去

Angelo Lo Conte博士(视觉艺术院)就艺术与残障展开研究,探讨近代欧洲聋哑画家如何透过艺术克服残障带来的困难,加深了现代人了解残障及艺术创作的关係。

正念和创意在职场上的关联

来自工商管理学院和体育、运动及健康学系的研究团队发现,正念能够帮助员工构思点子、找出问题癥结,并能更轻易地搜寻和解读资讯,具备正念的员工较能接受惯常以外的构思,有助他们更灵活参与创作的过程。

推进对中国电影导演的认知

透过题为「网络中电影作者论的重新谈判:中国导演、全球粉丝、参与的政治」的研究,刘慧婵博士(电影学院)探讨中国导演或电影作者在参与式网络中的存在,以及分析他们的地位及与观众的互动。研究聚焦在四位着名导演,探讨他们在网络中的导演名声及其风格的变化。

Exploring the presence of Chinese auteurs in cyberspace Exploring the presence of Chinese auteurs in cyberspace
Strategic AI collaboration with Huawei Strategic AI collaboration with Huawei

与华为合作研究人工智能

浸大与华为签订合作备忘录,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合作,致力培养本地创科人才,共建可持续的人工智能生态圈。双方将在人工智能、信息及通讯技术、新材料、能源及相关领域开展全面合作研究,并为未来建立「香港浸会大学—华为人工智慧联合实验室」奠定基础框架。

转移知识 惠及社群

助新冠肺炎病癒人士康復

Rehabilitation for discharged COVID-19 patients Rehabilitation for discharged COVID-19 patients

浸大的科学家和健康领域专家组成跨学科团队,推出「香港新冠復康行动」计划。由于新冠肺炎病癒人士或会经歷许多令人身心虚弱的变化,例如呼吸急促、肺功能受损、抑郁等,浸大的计划结合心肺及阻力运动训练和中草药的使用,改善他们的復康质素。领导跨学科团队的专家学者为副校长(研究及拓展)郭毅可教授、Julien Baker 教授(体育、运动及健康学系)、卞兆祥教授与贾伟教授(中医药学院)。

浸大人工智能升级技术获「安心出行」採用

浸大研发的保障私隐人工智能升级技术,获政府採用于新冠病毒风险通知流动应用程式「安心出行」。此技术由徐建良教授(计算机科学系)领导的团队开发,原为应用于浸大校园、全港首个新冠病毒风险警示系统「BU-Trace」而研发。在採用升级技术后,「安心出行」现在可运用崭新的人工智能演算法,配合手机内置的加速计,监测用户的活动模式,在毋须点击手机屏幕的情况下,自动记录用户离开的士的时间。

LeaveHomeSafe adopts AI-enhanced technology developed by HKBU LeaveHomeSafe adopts AI-enhanced technology developed by HKBU
Understanding vaccine hesitancy Understanding vaccine hesitancy

研究「疫苗犹豫」现象

系统健康研究实验室、传理与影视学院和计算机科学系的学者参与跨学科研究,推出「助减香港市民疫苗犹豫」研究计划,探讨与分析导致「疫苗犹豫」的相关因素。研究团队建议公共卫生专家应强调疫苗带来的保护作用,并策划更有效的疫苗接种沟通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下的文化角色

浸大于2020年9月举办「疫情以外:新冠肺炎的文化剖析」网上国际研讨会,匯聚世界各地超过1,300位参加者,从文化视角审视和反思新冠肺炎大流行。是次研讨会由文学院主办,邀得五位世界知名的专家发表主题演讲,探讨新冠病毒流行病学和趋势,以及与病毒大流行相关的人类与道德问题。

透过知识转移合作项目连结社群

张小燕教授和郭禧雯博士(运动、体育及健康学系)与邻舍辅导会安老服务部合作,为长者及其照顾者提供跆拳道训练。该项目改编了一套适合长者的跆拳道训练课程,并研究跆拳道和改良版跆拳道对长者的生活满意度、认知功能和身体机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服务提供者评估为老年人提供跆拳道训练和改良训练的可能性。

麦金华博士(宗教及哲学系)为香港圣经公会的展览设计了一个导赏员培训计划,从而向公众推广中文圣经的歷史。麦博士把与展览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融合于培训计划的课程内容中,加强导赏员对展览主题的知识,并提升他们对歷史文物保育的认识,有助他们向公众解释展览内容。

郭伟联博士(宗教及哲学系)与基督教救援及发展机构施达基金会合作,为教师、社工和宗教工作者制订「建设和平计划」,以纾缓社会运动后因政见不同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和分歧。该计划提供情绪健康、创伤后自助和灵性指导,并参考教师、社工和宗教工作者在参与计划时所表达的意见,制订工作坊内容和活动手册。

与残疾人社群合作促进社会对话与共融

Benedict Rowlett博士(英国语言文学系)带领浸大学生和残疾演员,透过「一人一故事剧场」参与戏剧表演,藉以鼓励有意义的交流和促进个人成长。「一人一故事剧场」为一种即兴戏剧形式,演员需要聆听和理解观众现场讲述的故事,然后运用一系列表达方法和技巧来把故事重新演绎。该项目除了鼓励观众反思关于残疾和身份等议题在社会上的规范定义和刻板概念,亦有助他们更加欣赏和理解共融和多元社会的意义。

Working with the disabled community to advance social dialogue and inclusivity Working with the disabled community to advance social dialogue and inclusivity
Fighting fake news Fighting fake news

应对虚假新闻

为应对虚假新闻的散播,传理与影视学院的专家学者于2020年底成立了「香港浸会大学事实查核中心」,提供具权威性、专业和不偏不倚的事实查核服务,并在数码时代提升公众的传媒素养。中心为香港首个系统化、并由独立学术机构设立运作的事实查核服务,服务特点是高度透明,并结合最新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未来将以人机混合智能系统为发展方向,体现出智能事实查核的创新理念。

守护精神健康

潘佳雁博士(社会工作系)带领社会工作系和计算机科学系的团队,于2021年初推出为有社交焦虑的人士而设的「自在社交」网上认知行为治疗计划。计划运用虚拟实境技术,根据一些容易引发社交焦虑的日常情况而设计虚拟场景,参加者可透过虚拟实境暴露治疗,在辅导员指导下,学习应对社交焦虑。

Easing mental health issues Easing mental health issues
创业教育与活动

在新常态下推展创业培训

儘管新冠肺炎为2020-21学年的活动带来庞大挑战,知识转移处仍筹办了185个缐上与缐下的创业活动,以及与香港及海外合作伙伴合办的培训课程,共有逾10,600名学生人次参与。

Student team wins top prize at Hong Kong Techathon 2021 Student team wins top prize at Hong Kong Techathon 2021

学生团队于2021香港科技马拉松获奖

由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Jovan Trajceski和Irina Flamme设计的创新项目「RoboHire」在2021香港科技马拉松的人工智能与金融科技组別勇夺冠军。香港科技马拉松由香港科学园与香港多间大专院校合办,于1月举行为期七天的创业挑战赛,设有四个组別,分別为新一代技术、人工智能与金融科技、智慧城市,以及社会影响与健康技术。比赛共获得逾1,000名参加者提交超过100个项目竞逐。

 

浸大初创企业获创业计划支持

五间浸大初创企业成功取得香港科学园「创业前期计划」(STEP)支援。STEP计划为有志于科技研发的初创企业提供为期一年的全方位创业支援,包括高达港币十万元的种子资金,以及指导与培训计划。

另外两间初创企业亦成功获得「数码港创意微型基金」支持。该计划支持具潜质的数码科技创新概念及早期初创企业发展,初创企业可获得港币十万元基金,在六个月计划期内完成及推行项目。

2021 SEED培育

浸大「SEED计划」其中一项核心项目「SEED培育」,旨在培养学生对创业的抱负,并透过提供培训工作坊和经验分享讲座,提升学生创业的知识与能力。项目于2021年4至7月期间,共举办三个系列的培训活动,包括Startup Training Series(创业培训)、Meet the Boss Series(与老闆会面)及Startup Saturdays 2021(2021年创业星期六)等。

SEED Incubator 2021 SEED Incubator 2021

Startup Training Series举办了四个研讨会,培养学生的创业技巧,以应对在创业过程中遇上的种种挑战。研讨会的主题涵盖当前趋势、社交媒体策略、学生创业经验分享,以及智慧商务等。

Meet the Boss Series旨在加深学生对文化产业、餐饮和网购业务的瞭解。活现香港、Cafe REVOL和GeTheMall的创办人通过Zoom软件和预先录制的影片向与会者分享知识,约300名学生参与讲座,以了解他们宝贵的营商经验。

Startup Saturdays 2021计划为参加学生提供专家指导和种子基金,支援他们的创业体验。参加者经过两轮配对和模拟匯报后,可向评审团展示他们的方案。五支获奖队伍分別是Umirror(于真实环境开发扩增实景系统)、Civio(拍摄个人简歷影片)、PetPetUnion(为宠物和宠物主人提供活动)、iRetireeHK(旨在提升年轻人和长者心理健康的手机应用程式)和 HyGGE(制作香薰蜡烛),各得港币三万元种子资金来开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