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人才  应对未来挑战

20221230_AnnualReport_banner-29 20221230_AnnualReport_banner-29

 

确保学生为未来作好准备

提供跨学科新课程

为配合社会的变化、发展和需要,浸大于2022-23学年推出四个全新跨学科本科课程,分别是艺术及科技文理学士(荣誉)、工商管理文学士(全球娱乐)(荣誉)、创新医疗及社会健康社会科学学士(荣誉)/ 理学士(荣誉),以及文理及科技学士(荣誉)课程。新课程各有独特之处,并融合科学、科技与人文培育,为学生装备广阔的学术基础与全面的技能,不仅为未来事业作好准备,也为相关范畴的发展作出贡献。

培育学生驾驭未来的能力

浸大致力发展新课程,以协助学生为将来作出更好的准备,以应对全球的新挑战。药物发现(中医现代化)理学硕士课程于2021-22学年开办,为学生提供当前和未来中药研发所需的跨学科知识。此外,大学于2022-23学年推出多个新课程,包括创意产业市场学理学硕士、传理学文学硕士课程—「互动媒体」专修,以及文化专业创意写作文学硕士课程。工商管理学院亦与法国勃艮第高等商学院合作,将提供全新双硕士学位课程。

首个新闻工作者访问学人计划

传理学院推出「香港浸会大学新闻工作者访问学人」计划,是全港首个同类计划。项目由黄沈慧珍纪念基金支持成立,旨在为在职新闻工作者提供于浸大休假进修的机会,以提升香港新闻业界的水平,并促进学院与业界的联系,加强新闻教育的质素。

培育金融科技专才

浸大工商管理学院与香港金融管理局于2021年10月签署谅解备忘录,推出「金融科技先锋联网」计划。根据该计划,浸大金融(金融科技及金融分析)理学硕士课程的研究生将参与金融科技研究或业界项目,实践技能和获取经验。香港金融管理局将联系银行或金融科技业界人士担任学生的导师,而浸大工商管理学院学者则会就学生参与的项目给予学术建议。

BUS_HKMA BUS_HKMA
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学数码转型

浸大教职员借助疫情带来的机会,推展教与学活动中科技的应用。除推行网上教学,教学人员亦运用新颖的方法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学生在有关网上教学模式的意见调查中,亦表达了极高的满意度。

浸大早已推行混合教学模式,至去年已联同来自23个海外国家及地区共53个伙伴机构合作,开办小规模专属教室在线课程,令超过3,200名浸大及全球各地大学生受惠。

此外,教学转趋数码化,亦驱使大学发展创新的评核模式。浸大与香港教育大学合作,开展由科技辅助的真确评核方法,评估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真实生活。团队发布了一份香港优秀真确评核方法的概览,并为教育工作者提出建议,以更好地评核学生和给予学生及时的回馈。

新闻报道采用虚拟演播室技术

Virtual set Virtual set

体验式学习对学生掌握新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要,有助他们为未来事业作好准备。传理学院设置全新教学设施「虚拟演播室」,配备绿幕背景,并连接控制室,让师生应用数码科技来制作新闻视频。学生透过在画面上加入图像,制作出引人注目的虚拟场景,并练习以不同的说故事技巧来报道新闻,而丰富的画面则能生动地呈现新闻的内容。

 

视觉艺术教学融入体验学习

在通识教育课程「艺术社群」中,来自不同学系共60名学生合作完成了11个艺术项目,利用创意方式与社会连系。学生先了解80与90年代香港当代艺术的面貌与发展,以「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主题,探讨不同社会问题。学生在掌握艺术和设计实践的技巧后,便运用所学来设计艺术方案,并策划网上展览,以展示他们的创意成果。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rough the visual arts_12r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rough the visual arts_12r

于校园促进精神健康

Promoting well-being on campus Promoting well-being on campus

浸大推出一系列情绪支持措施,包括设立「2021-2022精神健康急救基础课程」,培训约200名学生为其他同学提供朋辈辅导。完成培训的学生于去年举办逾百个网上及线下精神健康工作坊及活动,加强朋辈对精神健康的认识,共有超过2,900名学生受惠。

在校园孕育创意

推广当代华语文学及文化

文学院成立的「华语作家创作坊」(创作坊)于2021年9月举行「2021年度卓越华语作家」活动,邀得著名美籍华裔作家哈金先生主持公开讲座,以及于写作大师班与浸大学生分享创作心得。于2022年3至4月,创作坊举行「华语驻校作家计划」及「香港驻校作家计划」,应邀驻校的作家包括来自马来西亚的贺淑芳女士丶中国内地的路内先生,以及香港的池荒悬先生,他们参与多个网上活动,与广大读者交流。

CWW_01r CWW_01r

贺淑芳女士

UGC Teaching Award UGC Teaching Award

路内先生

CWW_03r CWW_03r

池荒悬先生

 

海外作家启发创意

「国际作家工作坊」于2021年10月举行「年度卓越作家」活动,邀请日本知名小说家多和田叶子女士参与网上讲座、朗诵作品及与香港作家和读者交流。

在2022年3月举行的国际作家工作坊文学节,则以「创作•安康」为主题,邀得六位来自海外的驻校作家,分别是英国诗人Andy Brown先生与Colin Herd先生、哥伦比亚记者Catalina Lobo-Guerrero女士、菲律宾小说家Glenn Diaz先生、波兰作家及电影制片人Marta Dzido女士,以及丹麦籍瑞典作家及艺术家Matilde Søes Rasmussen女士。他们参与文学节的网上活动,与读者探讨写作如何促进个人成长,鼓励正念思维及改善精神健康。

IWWr IWWr

多和田叶子女士

全力支持多元体育项目发展

十名精英运动员入读浸大

浸大于2021-22学年透过「精英运动员入学计划」,共取录十名顶尖运动员入读本科课程。十名学生运动员的运动主项多元化,分别有空手道、手球、榄球、韵律泳、足球、足毽及拯溺,其中足毽运动是首次有运动员获浸大取录。浸大透过该计划为香港全职运动员颁发奖学金,并提供弹性的进修安排。

EAAS EAAS

新计划支持运动员兼顾学业与运动发展

TADAS TADAS

浸大配合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学生运动员学习支持及入学计划」,于2022年2月推出「香港浸会大学优才运动员入学计划」。浸大为该计划的学生提供个人化辅导、学业建议、心理咨询和生涯规划,并提供灵活的学习安排,以配合学生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日程。大学亦容许学生运动员延长修业期,以助他们兼顾学业与运动的发展。

创新教学方案获国际奖项嘉许

教学项目夺QS华顿教学创新奖

由教育学系及语文中心策划的「Blue Sparrow儿童电子英诗文集」计划,夺得Quacquarelli Symonds(QS)华顿教学创新奖银奖。该计划开发出一个多平台诗歌阅读应用程序,有助学校推广诗歌阅读练习,而平台上的诗歌亦是教师培训课程中的培训工具。

QS award_1 QS award_1
QS award_2 QS award_2

全人教育教与学中心领导的项目「透过增强现实学习径传承学术诚信与道德」(诚信有路),在同一项比赛中荣获虚拟/增强实境类别银奖。该项目结合增强实境与移动技术,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诚信与道德。

游戏学习平台提高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全人教育教与学中心举办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线知识竞赛」获亚洲电子教学论坛颁发2021年度「社区外展奖银奖」。该项目透过游戏化与基于挑战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认识,自2019年推行以来吸引了来自59个地区超过1,750名学生参与。

混合教学活动提升本科生研究技巧

浸大三个不同课程采用的独特混合教学模式,在北京大学主办的2021国际高校混合式教学创新大赛中分别获奖。陈家华教授(传播系)设计和领导的跨学科课程课程「Children as Consumers: Marketing to the Youth」夺得特等奖。该课程透过一系列混合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习实证研究技能。

此外,邝福宁博士(全人教育教与学中心)领导的教学团队,在研究生的必修课程「Teaching University Students」采用「翻转教室」教学法,获得一等奖。Archimedes Guerra博士(财务及决策学系)则凭在「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课程中应用「学生自我效能及参与」的混合式学习策略,夺得三等奖。

blended learning_3 blended learning_3
blended learning_4 blended learning_4
blended learning_2 blended learning_2
Going global under the new normal
新常态下拓展全球连系

视觉艺术院在六个城市举办国际艺术展览

CITYA CITYA

视觉艺术院于2021年9至11月在六个城巿举办「First CITYA 2021: City as a Medium」国际艺术展览。来自北京、香港、澳门、塔林、罗马和旧金山共40多名艺术家,在所属的城巿同时以网上或实体形式展出艺术品,探讨现实和数码空间的互动关系,并反映疫情下城巿中的社会百态。

 

与内地顶尖大学深化合作

为进一步加强与内地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同为推进国家教育的创新发展开创新篇,浸大与内地18间顶尖大学于2022年6月合办「共融共赢  再启新程」校长论坛暨「香港浸会大学与内地一流高校合作签约仪式」。出席是次网上活动的包括来自教育部、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的特邀嘉宾,以及各院校代表。

MOU MOU

虚拟国际交流活动

学生的国际交流活动续受新冠疫情影响,浸大遂推行应对的教学安排,与65间来自24个国家及地区的伙伴大学合作推出虚拟交流计划。去年,伙伴大学为浸大学生提供约6,200个网上课程,而浸大则向海外虚拟交流生提供139个多元学科课程。

浸大亦为学生提供更多虚拟体验式学习的机会,不单举办虚拟短期交流活动,亦推出跨文化交流计划与课程,让浸大学生与海外学生互动交流。此外,浸大推出「HKBU Backpacker Learning 2021-22」计划,支持由学生主导的海外学习或社区服务项目。

国际事务处于2020-21年成立了Mini-IO,包含由学生组成的团队,专责与海外学生团体建立国际合作关系。去年,Mini-IO成员扩展至来港的交流生,并在海外国家和地区设立学生团队,地点包括芬兰、德国、日本、荷兰、新加坡、南韩、瑞典与英国。

以实习为主的交流体验

学生透过实习汲取工作经验,将有助他们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去年,约700名浸大学生在疫情下仍获得机会参与实体或网上形式的实习,当中实习职位由香港或大湾区的机构提供。此外,浸大继续透过虚拟实习计划,联系学生与海外雇主,地点遍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包括澳洲、日本、南非、南韩与英国。这些以实习为主的交流机会让学生累积实际工作经验之余,同时扩阔环球视野。

跨越空间拉近社交联系

Virtual Glocal Culture Orienteering Virtual Glocal Culture Orienteering

.

由本科生舍堂举办的「义地联机」文化定向游计划,通过一系列网上文化体验活动,联系来自12个国家及地区的学生。该计划不仅加深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还让他们深入了解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多项活动包括领袖训练与涵盖不同主题的线上讲座于学生宿舍举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生活学习环境。

 
 
培育富社会责任的未来领袖
 

 

服务学习为社会带来正向改变

服务学习是浸大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但将课堂学习所得应用到实际生活上,还推动学生积极为社区作出贡献。虽然去年不少活动受到疫情影响,大学仍获得94个合作伙伴支持,开办54个服务学习课程,逾1,780名学生修读,以线上、本地或海外服务模式,服务超过16,100名有需要人士。

治疗长期病患者

修读为期一年「中医骨伤、推拿学」课程的学生,运用临床专业知识,为长期病患长者提供度身订造的护理建议及推拿治疗,让患者减轻痛楚。在张振海医师(中医药学院)的指导下,学生制作了一系列影片,介绍穴位推拿等健康管理方式,让患者在家透过运动纾缓疼痛。

CMED_Workshop CMED_Workshop

培训特教学童为低碳社会出力

在「能源问题与环境」课程中,马雅燕博士(地理系)指导学生与匡智元朗晨曦学校的教师合作,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童设计与主持一系列与太阳能数据有关的STEM教学活动。课程藉着培训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童成为「小小能源科学家」,让他们学习为建设低碳社会作出贡献。

GEOG_school_visitr GEOG_school_visitr

 

追溯香港稻米种植业发展

HIST_rice farming HIST_rice farming

由郭锦洲博士(历史系)策划的一个服务学习课程,内容围绕农业多样性和新界的发展。学生参与一系列虚拟导赏活动,并前往大埔林村稻田实地考察。其后他们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研究技巧,搜集有关香港稻米种植与生产及林村谷耕种历史的文章、书籍和文献,分析城乡发展等社会议题。

 

海外服务学习活动探索社会问题

于2021年7-8月,政治及国际关系学系欧洲研究(法国)学生在法国参与服务学习活动,探访了三间非牟利机构,分析法国的社会发展,并从比较角度审视香港的情况。

Overseas service-learning activity explores social issues Overseas service-learning activity explores social issues

创新方案应对社会需要

「社创籽」计划汇聚来自不同学系的学生,构思创新方案,为社会带来正向影响。在「社创籽:『造』件小事」项目中,学生参与培训工作坊后,合作为三间协作机构设计创新的解决方案,包括策划虚拟同乐日推广社会共融,创作歌词提升对土瓜湾社区的归属感,以及设计游戏来提升人们的传统手艺欣赏。

基于「社创籽:『造』件小事」的成果,学生与匡智屯门晨辉学校合作,构思「暮光先导计划」,加深公众认识社会共融。该计划是首个由学生主导并获得和富社会企业支持的社会创新项目,超过80名浸大学生与逾60名智障学童参与一系列活动与工作坊。

SIM_TKW SIM_TKW
SIM_Morning Hope Project_3 SIM_Morning Hope Project_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