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人才 應對未來挑戰

20221230_AnnualReport_banner-29 20221230_AnnualReport_banner-29

 

確保學生為未來作好準備

提供跨學科新課程

為配合社會的變化、發展和需要,浸大於2022-23學年推出四個全新跨學科本科課程,分別是藝術及科技文理學士(榮譽)、工商管理文學士(全球娛樂)(榮譽)、創新醫療及社會健康社會科學學士(榮譽)/ 理學士(榮譽),以及文理及科技學士(榮譽)課程。新課程各有獨特之處,並融合科學、科技與人文培育,為學生裝備廣闊的學術基礎與全面的技能,不僅為未來事業作好準備,也為相關範疇的發展作出貢獻。

培育學生駕馭未來的能力

浸大致力發展新課程,以協助學生為將來作出更好的準備,以應對全球的新挑戰。藥物發現(中醫現代化)理學碩士課程於2021-22學年開辦,為學生提供當前和未來中藥研發所需的跨學科知識。此外,大學於2022-23學年推出多個新課程,包括創意產業市場學理學碩士、傳理學文學碩士課程—「互動媒體」專修,以及文化專業創意寫作文學碩士課程。工商管理學院亦與法國勃艮第高等商學院合作,將提供全新雙碩士學位課程。

首個新聞工作者訪問學人計劃

傳理學院推出「香港浸會大學新聞工作者訪問學人」計劃,是全港首個同類計劃。項目由黃沈慧珍紀念基金支持成立,旨在為在職新聞工作者提供於浸大休假進修的機會,以提升香港新聞業界的水平,並促進學院與業界的聯繫,加強新聞教育的質素。

培育金融科技專才

浸大工商管理學院與香港金融管理局於2021年10月簽署諒解備忘錄,推出「金融科技先鋒聯網」計劃。根據該計劃,浸大金融(金融科技及金融分析)理學碩士課程的研究生將參與金融科技研究或業界項目,實踐技能和獲取經驗。香港金融管理局將聯繫銀行或金融科技業界人士擔任學生的導師,而浸大工商管理學院學者則會就學生參與的項目給予學術建議。

BUS_HKMA BUS_HKMA
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教學數碼轉型

浸大教職員借助疫情帶來的機會,推展教與學活動中科技的應用。除推行網上教學,教學人員亦運用新穎的方法來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學生在有關網上教學模式的意見調查中,亦表達了極高的滿意度。

浸大早已推行混合教學模式,至去年已聯同來自23個海外國家及地區共53個夥伴機構合作,開辦小規模專屬教室在線課程,令超過3,200名浸大及全球各地大學生受惠。

此外,教學轉趨數碼化,亦驅使大學發展創新的評核模式。浸大與香港教育大學合作,開展由科技輔助的真確評核方法,評估學生如何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真實生活。團隊發布了一份香港優秀真確評核方法的概覽,並為教育工作者提出建議,以更好地評核學生和給予學生及時的回饋。

新聞報道採用虛擬演播室技術

Virtual set Virtual set

體驗式學習對學生掌握新知識和技能非常重要,有助他們為未來事業作好準備。傳理學院設置全新教學設施「虛擬演播室」,配備綠幕背景,並連接控制室,讓師生應用數碼科技來製作新聞視頻。學生透過在畫面上加入圖像,製作出引人注目的虛擬場景,並練習以不同的說故事技巧來報道新聞,而豐富的畫面則能生動地呈現新聞的內容。

 

視覺藝術教學融入體驗學習

在通識教育課程「藝術社群」中,來自不同學系共60名學生合作完成了11個藝術項目,利用創意方式與社會連繫。學生先了解80與90年代香港當代藝術的面貌與發展,以「過去、現在和未來」為主題,探討不同社會問題。學生在掌握藝術和設計實踐的技巧後,便運用所學來設計藝術方案,並策劃網上展覽,以展示他們的創意成果。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rough the visual arts_12r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rough the visual arts_12r

於校園促進精神健康

Promoting well-being on campus Promoting well-being on campus

浸大推出一系列情緒支援措施,包括設立「2021-2022精神健康急救基礎課程」,培訓約200名學生為其他同學提供朋輩輔導。完成培訓的學生於去年舉辦逾百個網上及線下精神健康工作坊及活動,加強朋輩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共有超過2,900名學生受惠。

在校園孕育創意

推廣當代華語文學及文化

文學院成立的「華語作家創作坊」(創作坊)於2021年9月舉行「2021年度卓越華語作家」活動,邀得著名美籍華裔作家哈金先生主持公開講座,以及於寫作大師班與浸大學生分享創作心得。於2022年3至4月,創作坊舉行「華語駐校作家計劃」及「香港駐校作家計劃」,應邀駐校的作家包括來自馬來西亞的賀淑芳女士丶中國內地的路內先生,以及香港的池荒懸先生,他們參與多個網上活動,與廣大讀者交流。

CWW_01r CWW_01r

賀淑芳女士

UGC Teaching Award UGC Teaching Award

路內先生

CWW_03r CWW_03r

池荒懸先生

 

海外作家啟發創意

「國際作家工作坊」於2021年10月舉行「年度卓越作家」活動,邀請日本知名小說家多和田葉子女士參與網上講座、朗誦作品及與香港作家和讀者交流。

在2022年3月舉行的國際作家工作坊文學節,則以「創作•安康」為主題,邀得六位來自海外的駐校作家,分別是英國詩人Andy Brown先生與Colin Herd先生、哥倫比亞記者Catalina Lobo-Guerrero女士、菲律賓小說家Glenn Diaz先生、波蘭作家及電影製片人Marta Dzido女士,以及丹麥籍瑞典作家及藝術家Matilde Søes Rasmussen女士。他們參與文學節的網上活動,與讀者探討寫作如何促進個人成長,鼓勵正念思維及改善精神健康。

IWWr IWWr

多和田葉子女士

全力支持多元體育項目發展

十名精英運動員入讀浸大

浸大於2021-22學年透過「精英運動員入學計劃」,共取錄十名頂尖運動員入讀本科課程。十名學生運動員的運動主項多元化,分別有空手道、手球、欖球、韻律泳、足球、足毽及拯溺,其中足毽運動是首次有運動員獲浸大取錄。浸大透過該計劃為香港全職運動員頒發獎學金,並提供彈性的進修安排。

EAAS EAAS

新計劃支援運動員兼顧學業與運動發展

TADAS TADAS

浸大配合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於2022年2月推出「香港浸會大學優才運動員入學計劃」。浸大為該計劃的學生提供個人化輔導、學業建議、心理諮詢和生涯規劃,並提供靈活的學習安排,以配合學生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日程。大學亦容許學生運動員延長修業期,以助他們兼顧學業與運動的發展。

創新教學方案獲國際獎項嘉許

教學項目奪QS華頓教學創新獎

由教育學系及語文中心策劃的「Blue Sparrow兒童電子英詩文集」計劃,奪得Quacquarelli Symonds(QS)華頓教學創新獎銀獎。該計劃開發出一個多平台詩歌閱讀應用程式,有助學校推廣詩歌閱讀練習,而平台上的詩歌亦是教師培訓課程中的培訓工具。

QS award_1 QS award_1
QS award_2 QS award_2

全人教育教與學中心領導的項目「透過增強現實學習徑傳承學術誠信與道德」(誠信有路),在同一項比賽中榮獲虛擬/增強實境類別銀獎。該項目結合增強實境與移動技術,為學生創造沉浸式的學習環境,激發他們學習誠信與道德。

遊戲學習平台提高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

全人教育教與學中心舉辦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線上知識競賽」獲亞洲電子教學論壇頒發2021年度「社區外展獎銀獎」。該項目透過遊戲化與基於挑戰的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認識,自2019年推行以來吸引了來自59個地區超過1,750名學生參與。

混合教學活動提升本科生研究技巧

浸大三個不同課程採用的獨特混合教學模式,在北京大學主辦的2021國際高校混合式教學創新大賽中分別獲獎。陳家華教授(傳播系)設計和領導的跨學科課程課程「Children as Consumers: Marketing to the Youth」奪得特等獎。該課程透過一系列混合學習活動,讓學生學習實證研究技能。

此外,鄺福寧博士(全人教育教與學中心)領導的教學團隊,在研究生的必修課程「Teaching University Students」採用「翻轉教室」教學法,獲得一等獎。Archimedes Guerra博士(財務及決策學系)則憑在「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課程中應用「學生自我效能及參與」的混合式學習策略,奪得三等獎。

blended learning_3 blended learning_3
blended learning_4 blended learning_4
blended learning_2 blended learning_2
Going global under the new normal
新常態下拓展全球連繫

視覺藝術院在六個城市舉辦國際藝術展覽

CITYA CITYA

視覺藝術院於2021年9至11月在六個城巿舉辦「First CITYA 2021: City as a Medium」國際藝術展覽。來自北京、香港、澳門、塔林、羅馬和三藩市共40多名藝術家,在所屬的城巿同時以網上或實體形式展出藝術品,探討現實和數碼空間的互動關係,並反映疫情下城巿中的社會百態。

 

與內地頂尖大學深化合作

為進一步加強與內地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同為推進國家教育的創新發展開創新篇,浸大與內地18間頂尖大學於2022年6月合辦「共融共贏  再啟新程」校長論壇暨「香港浸會大學與內地一流高校合作簽約儀式」。出席是次網上活動的包括來自教育部、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的特邀嘉賓,以及各院校代表。

MOU MOU

虛擬國際交流活動

學生的國際交流活動續受新冠疫情影響,浸大遂推行應對的教學安排,與65間來自24個國家及地區的夥伴大學合作推出虛擬交流計劃。去年,夥伴大學為浸大學生提供約6,200個網上課程,而浸大則向海外虛擬交流生提供139個多元學科課程。

浸大亦為學生提供更多虛擬體驗式學習的機會,不單舉辦虛擬短期交流活動,亦推出跨文化交流計劃與課程,讓浸大學生與海外學生互動交流。此外,浸大推出「HKBU Backpacker Learning 2021-22」計劃,支援由學生主導的海外學習或社區服務項目。

國際事務處於2020-21年成立了Mini-IO,包含由學生組成的團隊,專責與海外學生團體建立國際合作關係。去年,Mini-IO成員擴展至來港的交流生,並在海外國家和地區設立學生團隊,地點包括芬蘭、德國、日本、荷蘭、新加坡、南韓、瑞典與英國。

以實習為主的交流體驗

學生透過實習汲取工作經驗,將有助他們畢業後的職業發展。去年,約700名浸大學生在疫情下仍獲得機會參與實體或網上形式的實習,當中實習職位由香港或大灣區的機構提供。此外,浸大繼續透過虛擬實習計劃,聯繫學生與海外僱主,地點遍及不同國家和地區,包括澳洲、日本、南非、南韓與英國。這些以實習為主的交流機會讓學生累積實際工作經驗之餘,同時擴闊環球視野。

跨越空間拉近社交聯繫

Virtual Glocal Culture Orienteering Virtual Glocal Culture Orienteering

.

由本科生舍堂舉辦的「義地連線」文化定向遊計劃,通過一系列網上文化體驗活動,聯繫來自12個國家及地區的學生。該計劃不僅加深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認識,還讓他們深入了解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多項活動包括領袖訓練與涵蓋不同主題的線上講座於學生宿舍舉行,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生活學習環境。

 
 
培育富社會責任的未來領袖
 

 

服務學習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

服務學習是浸大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不但將課堂學習所得應用到實際生活上,還推動學生積極為社區作出貢獻。雖然去年不少活動受到疫情影響,大學仍獲得94個合作夥伴支持,開辦54個服務學習課程,逾1,780名學生修讀,以線上、本地或海外服務模式,服務超過16,100名有需要人士。

治療長期病患者

修讀為期一年「中醫骨傷、推拿學」課程的學生,運用臨床專業知識,為長期病患長者提供度身訂造的護理建議及推拿治療,讓患者減輕痛楚。在張振海醫師(中醫藥學院)的指導下,學生製作了一系列影片,介紹穴位推拿等健康管理方式,讓患者在家透過運動紓緩疼痛。

CMED_Workshop CMED_Workshop

培訓特教學童為低碳社會出力

在「能源問題與環境」課程中,馬雅燕博士(地理系)指導學生與匡智元朗晨曦學校的教師合作,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設計與主持一系列與太陽能數據有關的STEM教學活動。課程藉着培訓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成為「小小能源科學家」,讓他們學習為建設低碳社會作出貢獻。

GEOG_school_visitr GEOG_school_visitr

 

追溯香港稻米種植業發展

HIST_rice farming HIST_rice farming

由郭錦洲博士(歷史系)策劃的一個服務學習課程,內容圍繞農業多樣性和新界的發展。學生參與一系列虛擬導賞活動,並前往大埔林村稻田實地考察。其後他們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和研究技巧,搜集有關香港稻米種植與生產及林村谷耕種歷史的文章、書籍和文獻,分析城鄉發展等社會議題。

 

海外服務學習活動探索社會問題

於2021年7-8月,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歐洲研究(法國)學生在法國參與服務學習活動,探訪了三間非牟利機構,分析法國的社會發展,並從比較角度審視香港的情況。

Overseas service-learning activity explores social issues Overseas service-learning activity explores social issues

創新方案應對社會需要

「社創籽」計劃匯聚來自不同學系的學生,構思創新方案,為社會帶來正向影響。在「社創籽:『造』件小事」項目中,學生參與培訓工作坊後,合作為三間協作機構設計創新的解決方案,包括策劃虛擬同樂日推廣社會共融,創作歌詞提升對土瓜灣社區的歸屬感,以及設計遊戲來提升人們的傳統手藝欣賞。

基於「社創籽:『造』件小事」的成果,學生與匡智屯門晨輝學校合作,構思「暮光先導計劃」,加深公眾認識社會共融。該計劃是首個由學生主導並獲得和富社會企業支持的社會創新項目,超過80名浸大學生與逾60名智障學童參與一系列活動與工作坊。

SIM_TKW SIM_TKW
SIM_Morning Hope Project_3 SIM_Morning Hope Project_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