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n B RICKINSON教授 Alan B RICKINSON教授
Alan B RICKINSON教授

荣誉理学博士 (2021)

Alan Rickinson教授虽已功成名就,享誉国际,但为人亲和谦卑。他认为至今所取得的成就,全赖他有幸能一直处于良好的学术氛围当中。Rickinson教授对同事们和蔼宽宏的态度,也一直体现在其为公益服务的科学生涯中。

1969年,Rickinson教授以癌症研究为课题,获剑桥大学颁授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他其后在澳洲悉尼大学担任研究员,开始踏上科研之路,初次体会到个中的挑战。1971年12月,Rickinson教授翻阅《自然》期刊时偶尔看到一则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招聘细胞病理学讲师的广告,翌年获聘赴任。此举对Rickinson教授接下来的科研生涯影响深远,因为这让他有机会在Anthony Epstein爵士的指导下工作。当时适值Epstein爵士于数年前率领 团队发现了爱泼斯坦—巴尔 (Epstein-Barr) 病毒(简称EB病毒或EBV,正式名称为「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该病毒及后被证实为首种会引发某类癌症的人类病毒。

Rickinson教授瞬间进入了一个急速扩展的领域,每事每物看起来新奇未知,却又时机成熟有待发现。诸多人类癌症与EB病毒相关的案例,很快就从广见于赤道非洲儿童的勃氏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首例扩展至其他肿瘤类别,包括鼻咽癌 —— 一种在全球均有病例,但在粤籍人士当中出现比率最高的肿瘤。因此,Rickinson教授从很早就开始与香港的研究人员协作,并持续至今。除了地域跨度之外,有关EB病毒的研究也需要病毒学、免疫学和肿瘤学三个不同领域的融合;当时,这三个领域仍被视为独立不同的专业。对于当年能促成三门不同学科进行跨领域合作,Rickinson教授曾作出这样的一个比喻,就如「把三个不同国家放置在同一版图上」。

在布里斯托大学硕果甚丰的十年里,Rickinson教授还利用学术休假的机会,在布里斯班的昆士兰医学研究中心工作了一年。在此期间,他和澳洲同行Denis Moss共同发现了人类免疫反应中的主要部分 —— T细胞反应,该细胞反应控制着EB病毒的感染能力。有关研究工作一直进行,直至Rickinson教授转到伯明翰大学掌管英国癌病研究组织(Cancer Research UK)新设的实验室后步伐加快。在那里,他领导的团队确定了T细胞反应所针对的目标,并发现诸如勃氏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及鼻咽癌这样的癌症细胞,由于缺乏该特定目标,因此得以逃避免疫控制。此后多年,Rickinson教授一直在基础临床治疗方面进行研究,尤其是与香港同行一起研发治疗与EV病毒相关癌症的新免疫疗法,并进行测试。

Rickinson教授现已被公认为全球EB病毒研究领域的佼佼者之一。与他份属同行、目前在香港浸会大学任教的生物化学家龙康乐博士表示,Rickinson教授早期的研究成果仍是有关领域的基础,同时也是莘莘学子和研究人员在探究EB病毒及其它相关病毒过程中的「必读书目」。例如,Rickinson教授关于病毒如何隐藏在某些癌症细胞内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同样的病毒也可以长期留在人体内「潜伏感染」,并使人们终身携带病毒的秘密。而确定EB病毒和其它类似病毒如何以及在什么条件下保持「沉默」 —— 也就是说,这些病毒为何最初能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的侦测,而后来又重新出现 —— 对于研究如何,以及在哪个阶段对病人进行免疫疗法以增强其免疫反应,至为重要。

另一项重大发现,当属Rickinson教授的研究对于EB病毒疫苗持续研发的重要性。EB病毒疫苗已经临床验证,可以刺激患者T细胞的反应,尤其是在建立对艾滋病人进行药物治疗时的临床测试阈值,以及近期完善用以诊断鼻咽癌和其它类似癌症的显像剂这两方面。Rickinson教授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少年和青壮年对大规模免疫反应的年龄敏感性的临床应用,以及识别抗击病毒的「早期检测」抑制蛋白,带来了长远的影响。

整体而言,Rickinson教授从事研究工作时严谨认真的作风,为他赢得了不少美誉和奖项,也使他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与全球各地的研究中心和医学院建立了重要的联系。即使与EB病毒研究相关的子领域的重要性已从国家层面提升至全球的高度,Rickinson教授依然埋首与同行进行研究工作。Rickinson教授以乐于指导后辈见称,当中的诀窍,全凭他所称的「天生乐观主义」。这种乐观的性格,足以抵销科学本身所带来的顽强挑战,并得以凝聚一众为着共同目标而努力的杰出人才。

Rickinson教授本身的个性,最能解释为何他得以长期位居全球医学界前列。他坚信「人性本善」,因此总是甘于放下自身的领导地位和权威。这种谦卑的态度,见于他如何描述年青学者的天赋——「请放胆去珍爱年轻人,并加以栽培,使其发光发亮」—— 一句简单的名言,精辟地概括了这位导师的风范,也彰显了他将推动科学发展的团队精神,置于个人得失之上。无疑,Rickinson教授的同僚及门生多年来在教导其学生时,也在承传着这种倾囊相授的无私精神。

简而言之,Rickinson教授谦和的态度,就如同他和蔼可亲的性格一样,往往掩盖了他数十年来在科研前沿,积极参与艰辛复杂的癌症研究的建树。当今甚少人能声言,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可以影响和改善数百万人的生命,而Rickinson教授则是这少数人当中的一员。他今天在我们当中,我们与有荣焉。这不仅是香港浸会大学的荣幸,也是历届学者和莘莘学子的荣耀,因为大家有幸能认识Rickinson教授本人。更甚者,是那些无数因为Rickinson教授的愿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从顽疾中康复的病者。为此,我认为Rickinson教授最大的影响,就是将个人的毕生事业,通过成功实践,为人类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