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炜博士 何镜炜博士
何镜炜博士

荣誉大学院士 (2020)

「……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而是要服事人……」,这句记载于《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的经文,正切合形容仆人领袖的楷模—何镜炜博士。他既是浸大校友,亦是前浸大辅导长,于荣休后仍孜孜不息,致力造福社群。
 
1969年,青年时期的何博士在香港浸会书院(香港浸会大学前身)修读社会学,毕业后在母校工作了两年,便远赴美国乔治亚大学攻读教育硕士课程,学成归来重返香港浸会学院(香港浸会书院于1972年改称为「香港浸会学院」),服务两年后再到乔治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返回母校担任基础课程部副主任,之后掌管新成立的策划研究组。到了1989年,何博士出任辅导长一职,直至荣休。
 
何博士领导学生事务处期间,正值浸大急速发展。作为辅导长,他善用在美国所学的知识,提升学生事务处的专业地位,通过重组学生服务,推动全人教育发展。何博士亦支持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的管治,浸大更是全港首间在管理组织内加入学生代表为正式成员的专上院校。
 
香港浸会学院于1994年正名为香港浸会大学后,学生和教职员集会亦有必要与时并进,何博士遂将本属基督教传统的集会,革新成为教育论坛,邀请社会各界精英到临集会讲学,当中部分讲者及主题更是由学生建议。
 
何博士一直推崇仆人式领导,在策划学生发展项目时提出了不少创新构思,并经常争取到高年级学生、校友、教授及商界领袖襄助。他于任内开创了本地高教界学生事务的多个先河,例如浸大是香港首间与美国哈佛大学合办仿真联合国会议项目的大学,让浸大学生前往海外参与模拟联合国会议。另外,浸大设立了香港首个大学青年会,并在和富慈善基金的支持下,推出首个为本地大学生而设的领袖培训课程,以培育学生成为具备国际视野及服务社会精神的明日领袖。此外,在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下,何博士和校内同事创立「全人发展量表」,以循证评估工具量度学生入学时的发展潜能,帮助他们预早计划学术发展及联通活动。这套全港首创的评估工具瞬即引起大专学界注意,现时已有多所本地及海外学府采用。
 
浸大于90年代向政府申请拨款兴建首座学生宿舍,何博士一直参与其中,由选址到基建设计,他都积极投入整个过程。今天,浸大学生宿舍已具备稳健的管治架构,涵盖舍堂教育各个范畴。宿舍不但为学生提供舒适居所,更是举办校园活动的理想场地。
 
于2001年,何博士鼓励「领袖发展计划」的学生与本地中学携手举办「笛声悠扬献爱心」慈善活动,为无国界医生筹款。在100位浸大学生义工协助下,活动于香港赛马会沙田马场顺利举行,共有来自76间中小学的3,337名学生参与,为无国界医生筹得超过港币50万元善款,并为浸大创下一项健力士世界纪录。
 
何博士亦曾代表浸大出任「海外杰青汇中华」活动的秘书长,安排约200位香港和海外杰出学生在香港和到内地主要城市交流。这项活动不但提升浸大在国际学界的知名度,同时亦帮助海外学生了解香港与内地的历史、文化及最新发展。
 
何博士在服务浸大35载后,于2012年正式荣休。他曾以教职员代表身份获委任为浸大校董会成员,退休后则以香港浸信会联会代表的身分再度参与校董会事务。何博士现时为三间本地学校的校监、多间学校的校董、和富社会企业有限公司旗下的「塑造品格共创未来」计划联席主席、九龙城浸信会执事会主席及香港浸信会医院董事会主席。
 
自浸大毕业后,何博士积极参与母校的校友事务,曾出任浸大尚志会会长,协助推动该会发展。此外,他持续捐献母校,现时为浸大基金会董及其校友委员会委员。
 
《新约圣经》《加拉太书》6章9节中写道:「我们行善,不要觉得厌烦;如果不松懈,到了适当的时候,就有收成。」这经文正正反映了何博士独特、全面,却行事谦卑的仆人式领导作风。何博士孜孜不倦地为浸大服务,造福社群,让无数年轻人培养出坚毅不懈的性格、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懂得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可以说他的人生旅途康庄而精彩,且充满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