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鏡煒博士 何鏡煒博士
何鏡煒博士

榮譽大學院士 (2020)

「……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而是要服事人……」,這句記載於《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的經文,正切合形容僕人領袖的楷模—何鏡煒博士。他既是浸大校友,亦是前浸大輔導長,於榮休後仍孜孜不息,致力造福社群。
 
1969年,青年時期的何博士在香港浸會書院(香港浸會大學前身)修讀社會學,畢業後在母校工作了兩年,便遠赴美國喬治亞大學攻讀教育碩士課程,學成歸來重返香港浸會學院(香港浸會書院於1972年改稱為「香港浸會學院」),服務兩年後再到喬治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返回母校擔任基礎課程部副主任,之後掌管新成立的策劃研究組。到了1989年,何博士出任輔導長一職,直至榮休。
 
何博士領導學生事務處期間,正值浸大急速發展。作為輔導長,他善用在美國所學的知識,提升學生事務處的專業地位,通過重組學生服務,推動全人教育發展。何博士亦支持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學的管治,浸大更是全港首間在管理組織內加入學生代表為正式成員的專上院校。
 
香港浸會學院於1994年正名為香港浸會大學後,學生和教職員集會亦有必要與時並進,何博士遂將本屬基督教傳統的集會,革新成為教育論壇,邀請社會各界精英到臨集會講學,當中部分講者及主題更是由學生建議。
 
何博士一直推崇僕人式領導,在策劃學生發展項目時提出了不少創新構思,並經常爭取到高年級學生、校友、教授及商界領袖襄助。他於任內開創了本地高教界學生事務的多個先河,例如浸大是香港首間與美國哈佛大學合辦模擬聯合國會議項目的大學,讓浸大學生前往海外參與模擬聯合國會議。另外,浸大設立了香港首個大學青年會,並在和富慈善基金的支持下,推出首個為本地大學生而設的領袖培訓課程,以培育學生成為具備國際視野及服務社會精神的明日領袖。此外,在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下,何博士和校內同事創立「全人發展量表」,以循證評估工具量度學生入學時的發展潛能,幫助他們預早計劃學術發展及聯通活動。這套全港首創的評估工具瞬即引起大專學界注意,現時已有多所本地及海外學府採用。
 
浸大於90年代向政府申請撥款興建首座學生宿舍,何博士一直參與其中,由選址到基建設計,他都積極投入整個過程。今天,浸大學生宿舍已具備穩健的管治架構,涵蓋舍堂教育各個範疇。宿舍不但為學生提供舒適居所,更是舉辦校園活動的理想場地。
 
於2001年,何博士鼓勵「領袖發展計劃」的學生與本地中學攜手舉辦「笛聲悠揚獻愛心」慈善活動,為無國界醫生籌款。在100位浸大學生義工協助下,活動於香港賽馬會沙田馬場順利舉行,共有來自76間中小學的3,337名學生參與,為無國界醫生籌得超過港幣50萬元善款,並為浸大創下一項健力士世界紀錄。
 
何博士亦曾代表浸大出任「海外傑青匯中華」活動的秘書長,安排約200位香港和海外傑出學生在香港和到內地主要城市交流。這項活動不但提升浸大在國際學界的知名度,同時亦幫助海外學生了解香港與內地的歷史、文化及最新發展。
 
何博士在服務浸大35載後,於2012年正式榮休。他曾以教職員代表身份獲委任為浸大校董會成員,退休後則以香港浸信會聯會代表的身分再度參與校董會事務。何博士現時為三間本地學校的校監、多間學校的校董、和富社會企業有限公司旗下的「塑造品格共創未來」計劃聯席主席、九龍城浸信會執事會主席及香港浸信會醫院董事會主席。
 
自浸大畢業後,何博士積極參與母校的校友事務,曾出任浸大尚志會會長,協助推動該會發展。此外,他持續捐獻母校,現時為浸大基金會董及其校友委員會委員。
 
《新約聖經》《加拉太書》6章9節中寫道:「我們行善,不要覺得厭煩;如果不鬆懈,到了適當的時候,就有收成。」這經文正正反映了何博士獨特、全面,卻行事謙卑的僕人式領導作風。何博士孜孜不倦地為浸大服務,造福社群,讓無數年輕人培養出堅毅不懈的性格、勇於創新的精神,以及懂得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可以說他的人生旅途康莊而精彩,且充滿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