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华伦先生 莫华伦先生
莫华伦先生

荣誉大学院士 (2019)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先生不啻为香港人的典范,亦是蜚声海外的艺术家,在国际和本地舞台,完美演绎香港人环抱世界的气度。作为「中国三大男高音」之一,莫先生自1987年在欧洲初踏台板以后,足迹遍及多国的舞台,担演的角色超过60个,能以流利粤语、德语、意大利语、法语、英语和普通话演唱,多年来载誉无数,传为佳话。

他曾获颁发意大利的「团结之星骑士勋章」和「意大利之星军官勋章」、法国的「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世界杰出华人奖、香港政府的荣誉勋章,以及世界广府人「十大杰出人物」。这些荣耀不仅跨越了时间、地域和语言,更超越了歌剧表演的范畴。就如他自1999年12月起出任澳门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后,以制作人和教授的身分扶掖后进,更把音乐节提升为世界级盛会。

莫先生于2003年创立香港歌剧院,并担任艺术总监,将歌剧艺术带给香港的观众,并致力于培养本地音乐家,不仅筹办歌剧和音乐会,也提供教育计划给年青一代。

莫先生也是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和北京音乐节的顾问,并获委任为北京市政协委员。他致力促进大中华区的交流,分别出任福建大剧院和珠海华发中演大剧院艺术总监、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西南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以及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这些荣耀或让人误以为莫先生拒人千里、不苟言笑,甚或矫情做作。热爱音乐的浸大文学院荣誉教授兼语言学家洪同年教授十分欣赏莫先生的才华,指他不但天资过人,为人亦随和、友善而风趣,丝毫没有架子。

坚持连系不同国家、文化和世代,是莫先生卓尔不群之处,这份高尚情操甚至盖过了他许多荣誉。是歌剧改变了他,让他顿悟人生。

莫先生初次现场体验歌剧,是在18 岁就读夏威夷大学的首个学期。观赏过《波希米亚人》后,主修会计学的他决定转修声乐,更惊动了在香港的父母。也许是命运的主宰,他告别胆怯、务实、内向的性格,转眼蜕变成可亲、健谈、外向的人。

莫先生说:「男高音是天赋,是最难后天培养的。」男高音必须有一种「特殊的共鸣」才能「成名」,才能「显身价」。不论是早年演出莫扎特和罗西尼,还是较近期的威尔第和普契尼,不变的是他对「爱」、「奉献」和「寻找乐趣」的认真投入。在美国修业让他学会尊重个人意见,在德国演出教他学会自律,然而,活在当下的热忱,才最发人深省。他说:「对歌剧演员而言,最糟糕莫过于被定型。」他会细嚼角色的历史,按角色解读来运用声线,绝不囿于过往自己如何演绎。

不拘泥于过去、重视角色多于成就、凡事先替人着想,是莫先生的快乐泉源;睡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是滋养他声音的良方。谈及其歌剧生涯,无论是1993年在广州公园演出时吞下蚊子的趣事,还是60岁时的他演出《阿伊达》的Radamès一角,他最希望是「在我离世前会有人超越我」和「无憾」。

这一切造就了一个男高音、一个明星、一个本地和国际偶像。他鼓励时下的年轻人以他为借镜:学习欧洲语言,到西方留学,感受当地文化,还有:「参加比赛」!同时提醒下一代像他一样「只为乐趣而唱」。对他而言,歌剧有一股凝聚力:「歌剧的制作和演出汇聚了灯光师、管弦乐团、歌者、观众;歌剧让不同的人走在一起,让人享受生活。」

是的,就让歌剧凝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