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華倫先生 莫華倫先生
莫華倫先生

榮譽大學院士 (2019)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先生不啻為香港人的典範,亦是蜚聲海外的藝術家,在國際和本地舞台,完美演繹香港人環抱世界的氣度。作為「中國三大男高音」之一,莫先生自1987年在歐洲初踏台板以後,足跡遍及多國的舞台,擔演的角色超過60個,能以流利粵語、德語、意大利語、法語、英語和普通話演唱,多年來載譽無數,傳為佳話。

他曾獲頒發意大利的「團結之星騎士勳章」和「意大利之星軍官勳章」、法國的「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世界傑出華人獎、香港政府的榮譽勳章,以及世界廣府人「十大傑出人物」。這些榮耀不僅跨越了時間、地域和語言,更超越了歌劇表演的範疇。就如他自1999年12月起出任澳門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後,以製作人和教授的身分扶掖後進,更把音樂節提升為世界級盛會。

莫先生於2003年創立香港歌劇院,並擔任藝術總監,將歌劇藝術帶給香港的觀眾,並致力於培養本地音樂家,不僅籌辦歌劇和音樂會,也提供教育計劃给年青一代。

莫先生也是上海歌劇院、上海交響樂團、中央歌劇院和北京音樂節的顧問,並獲委任為北京市政協委員。他致力促進大中華區的交流,分別出任福建大劇院和珠海華發中演大劇院藝術總監、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西南大學、上海音樂學院客座教授,以及華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這些榮耀或讓人誤以為莫先生拒人千里、不苟言笑,甚或矯情做作。熱愛音樂的浸大文學院榮譽教授兼語言學家洪同年教授十分欣賞莫先生的才華,指他不但天資過人,為人亦隨和、友善而風趣,絲毫沒有架子。

堅持連繫不同國家、文化和世代,是莫先生卓爾不群之處,這份高尚情操甚至蓋過了他許多榮譽。是歌劇改變了他,讓他頓悟人生。

莫先生初次現場體驗歌劇,是在18 歲就讀夏威夷大學的首個學期。觀賞過《波希米亞人》後,主修會計學的他決定轉修聲樂,更驚動了在香港的父母。也許是命運的主宰,他告別膽怯、務實、內向的性格,轉眼蛻變成可親、健談、外向的人。

莫先生說:「男高音是天賦,是最難後天培養的。」男高音必須有一種「特殊的共鳴」才能「成名」,才能「顯身價」。不論是早年演出莫扎特和羅西尼,還是較近期的威爾第和普契尼,不變的是他對「愛」、「奉獻」和「尋找樂趣」的認真投入。在美國修業讓他學會尊重個人意見,在德國演出教他學會自律,然而,活在當下的熱忱,才最發人深省。他說:「對歌劇演員而言,最糟糕莫過於被定型。」他會細嚼角色的歷史,按角色解讀來運用聲線,絕不囿於過往自己如何演繹。

不拘泥於過去、重視角色多於成就、凡事先替人着想,是莫先生的快樂泉源;睡眠、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是滋養他聲音的良方。談及其歌劇生涯,無論是1993年在廣州公園演出時吞下蚊子的趣事,還是60歲時的他演出《阿伊達》的Radamès一角,他最希望是「在我離世前會有人超越我」和「無憾」。

這一切造就了一個男高音、一個明星、一個本地和國際偶像。他鼓勵時下的年輕人以他為借鏡:學習歐洲語言,到西方留學,感受當地文化,還有:「參加比賽」!同時提醒下一代像他一樣「只為樂趣而唱」。對他而言,歌劇有一股凝聚力:「歌劇的製作和演出匯聚了燈光師、管弦樂團、歌者、觀眾;歌劇讓不同的人走在一起,讓人享受生活。」

是的,就讓歌劇凝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