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教授 饶毅教授
饶毅教授

荣誉理学博士 (2023)

1985年,23岁的饶毅离开中国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攻读研究生。当时,留学是少数人才能享有的特权,许多离开中国的学生未曾回国。但饶毅不同。

同年,中国的元老领袖邓小平发表了题为「致力发展教育」的讲话。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份子的数量和质量。」他告诉同志们:「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在他辉煌的学术生涯中,饶毅教授始终坚信并了解到教育,尤其是科学的进步,将使中国变得强大。他提倡教育,更发起改革教育,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饶教授在确保更多像他一样有才华的中国科学家能够献身于国家以至世界探索发现的进程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1996年,当他仍在美国时,饶教授与两位他认识的朋友合作在上海建立了一所联合实验室。几年后,他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的一位科学家携手创办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2004年,饶教授协助创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2007年,饶教授回到中国,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对于当时审批科研经费过程中的官僚作风,饶教授颇有微词,无论在国内或国外都质疑相关部门重关系轻功绩的审批标准。他更在2004年发表于《自然》期刊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需要从「以人为本」转向「以功为本」,以及此方向将如何影响中国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确保有才华的科学家能专注于研究,他在生命科学学院确立了终身聘用制。他坚持学术人员的表现必须经过国际学者的同行评审,在北大制订了一套高水平的聘用与解聘标准,帮助将中国科学推向世界舞台。

在接下来的10年里,饶教授建立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和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自2019年起,饶教授出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2023年,他创立了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在过去的20多年间,饶教授在批判当代中国科学与教育弊端的同时,一直致力参与改革或创建学术和教育机构。饶教授不仅是一位评论家,他更是中国科学与教育的重大建设者。

这些事情,饶教授其实大可不必费心劳神。毕竟,他的学术成就已足以让他在世界任何一个象牙塔里安舒度日。在当时的江西医学院毕业后,饶毅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在哈佛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0年,饶毅荣获Esther A. and Joseph Klingenstein Fellowship,六年后更成为西北大学费恩伯格医学院(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首位Elsa A. Swanson研究讲席教授。

饶教授首20年的研究着重于利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神经发育。例如,一种名为Slit的分泌蛋白如何调控神经元、神经纤维、白血球及脑肿瘤细胞的迁移方向。在接下来10年左右的时间,他致力研究在分子与细胞层面方面影响社会行为的因素。例如,他和他的团队确定了触发果蝇攻击和影响小鼠求偶的神经递质。过去几年,饶教授一直致力研究分子如何调节睡眠。他跳出遗传学研究的常轨,开创了通过生物化学来剖析睡眠分子机制的门径。

饶教授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科学进步,也使国外的研究人员受益。他是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的创始成员。自2016年以来,该委员会每年都会表彰生命科学、物理科学、数学和电脑科学领域的科学家。获奖者包括来自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研究人员,当中香港人所熟悉的袁国勇教授和裴伟士教授在抗击非典(SARS)和2019新冠病毒(Covid-19)方面,担当了关键角色。

2018年,饶教授组创科学探索奖(Xplorer Prize),该奖项旨在奖励才华横溢的青年科技人才,至今已有248人获颁此奖项。其他创始成员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等中国科学界泰斗,以及腾讯创始人马化腾等商界翘楚。 2022年,他成为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创始成员之一,该项目每年支持约50名科学家潜心研究。

从事研究、撰写论文以至探索重大发现需要智慧,但要推动自己的国家迈向进步之路,则需要远见、勇气和坚持不懈。根据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的数据,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连续五年获评为增长最迅速的领域。去年,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的数据显示,发表高影响力论文的中国科学家人数连续第五年攀升。自2016年起,中国一直获公认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中国在科学领域的进步也正在迅速赶超,这无疑得益于饶毅教授和许多同仁的不懈努力。

为了表彰他对科学与教育的贡献,香港浸会大学谨此授予饶毅教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