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教授 饒毅教授
饒毅教授

榮譽理學博士 (2023)

1985年,23歲的饒毅離開中國前往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攻讀研究生。當時,留學是少數人才能享有的特權,許多離開中國的學生未曾回國。但饒毅不同。

同年,中國的元老領袖鄧小平發表了題為「致力發展教育」的講話。他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知識份子的數量和質量。」他告訴同志們:「忽視教育的領導者,是缺乏遠見的、不成熟的領導者,就領導不了現代化建設。」

在他輝煌的學術生涯中,饒毅教授始終堅信並了解到教育,尤其是科學的進步,將使中國變得強大。他提倡教育,更發起改革教育,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饒教授在確保更多像他一樣有才華的中國科學家能夠獻身於國家以至世界探索發現的進程上發揮了關鍵作用。

1996年,當他仍在美國時,饒教授與兩位他認識的朋友合作在上海建立了一所聯合實驗室。幾年後,他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的一位科學家攜手創辦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2004年,饒教授協助創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2007年,饒教授回到中國,出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對於當時審批科研經費過程中的官僚作風,饒教授頗有微詞,無論在國內或國外都質疑相關部門重關係輕功績的審批標準。他更在2004年發表於《自然》期刊上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需要從「以人為本」轉向「以功為本」,以及此方向將如何影響中國今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確保有才華的科學家能專注於研究,他在生命科學學院確立了終身聘用制。他堅持學術人員的表現必須經過國際學者的同行評審,在北大制訂了一套高水平的聘用與解聘標準,幫助將中國科學推向世界舞台。

在接下來的10年裡,饒教授建立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自2019年起,饒教授出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2023年,他創立了首都醫學科學創新中心。在過去的20多年間,饒教授在批判當代中國科學與教育弊端的同時,一直致力參與改革或創建學術和教育機構。饒教授不僅是一位評論家,他更是中國科學與教育的重大建設者。

這些事情,饒教授其實大可不必費心勞神。畢竟,他的學術成就已足以讓他在世界任何一個象牙塔裡安舒度日。在當時的江西醫學院畢業後,饒毅於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獲得博士學位,然後在哈佛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2000年,饒毅榮獲Esther A. and Joseph Klingenstein Fellowship,六年後更成為西北大學費恩伯格醫學院(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首位Elsa A. Swanson研究講席教授。

饒教授首20年的研究著重於利用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神經發育。例如,一種名為Slit的分泌蛋白如何調控神經元、神經纖維、白血球及腦腫瘤細胞的遷移方向。在接下來10年左右的時間,他致力研究在分子與細胞層面方面影響社會行為的因素。例如,他和他的團隊確定了觸發果蠅攻擊和影響小鼠求偶的神經遞質。過去幾年,饒教授一直致力研究分子如何調節睡眠。他跳出遺傳學研究的常軌,開創了通過生物化學來剖析睡眠分子機制的門徑。

饒教授致力於推動中國的科學進步,也使國外的研究人員受益。他是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的創始成員。自2016年以來,該委員會每年都會表彰生命科學、物理科學、數學和電腦科學領域的科學家。獲獎者包括來自大陸、香港和台灣的研究人員,當中香港人所熟悉的袁國勇教授和裴偉士教授在抗擊非典(SARS)和2019新冠病毒(Covid-19)方面,擔當了關鍵角色。

2018年,饒教授組創科學探索獎(Xplorer Prize),該獎項旨在獎勵才華橫溢的青年科技人才,至今已有248人獲頒此獎項。其他創始成員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教授等中國科學界泰斗,以及騰訊創始人馬化騰等商界翹楚。2022年,他成為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的創始成員之一,該項目每年支持約50名科學家潛心研究。

從事研究、撰寫論文以至探索重大發現需要智慧,但要推動自己的國家邁向進步之路,則需要遠見、勇氣和堅持不懈。根據自然指數(Nature Index)的數據,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連續五年獲評為增長最迅速的領域。去年,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發佈的數據顯示,發表高影響力論文的中國科學家人數連續第五年攀升。自2016年起,中國一直獲公認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中國在科學領域的進步也正在迅速趕超,這無疑得益於饒毅教授和許多同仁的不懈努力。

為了表彰他對科學與教育的貢獻,香港浸會大學謹此授予饒毅教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