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应士先生 黄应士先生
黄应士先生

荣誉社会科学博士 (2019)

当一个人被冠以「教父」这个外号,你可能会联想起一位极具威严的人物,统领着一帮桀骜不覊却独当一面的部下在四海纵横。如果你认同这一想法,那么黄应士就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香港的「新闻教父」。他在重塑香港新闻业界的过程中居功至伟,把「爱穿牛仔裤且好杯中物」的一群游兵散将,改造成为一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新闻采访队伍。黄应士是让记者配备学识,把新闻变成专业的关键人物。

黄应士的新闻之路绝非平坦。正如许多香港的家长一样,父亲本来希望儿子可以成为一名医生,但他生物科成绩不及格,及后被劝说改学工程,但在几何学科他也过不了关。最后黄应士选择跟随心之所向,负笈美国密苏里大学修读新闻学。1959年毕业后,他独自到美国中西部肯萨斯州一个小镇开始他的记者生涯。受过正统新闻教育和训练,早年穿州过省甚至上越战战场等深刻的采访经历,在黄应士心中种下了新闻是为大众和社会服务的信念,根深蒂固,由始至终,坚守不渝。「是你选择了行业」,他说,「但假若你没有勇气和信念坚持下去,你就不属于新闻界」。1966年,他获推荐成为美国史丹福大学第一位华裔专业新闻院士。

要知道那是越战正酣之际,美国举国上下都在质疑国家定位和探索前路应该何去何从。黄应士回忆说:「那时候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无疑极具挑战,同时对记者知识水平的要求亦十分之高。」

故此当他在1968年回流香港加入一家英文报社工作时,对只有极少数的同事曾接受过大学教育感到相当意外。黄应士在这家英文报社身兼两职;一份薪水,双份工作。在大白天,他是负责分派记者日常工作的采访主任。到了晚上,他变成负责把关审稿的执行编辑,直至报纸大样最终定稿并付印,他才能稍事休息。

除了每天在报社长时间工作,黄应士还在香港浸会学院担任客席讲师,当时的浸会学院是全香港唯一一所提供新闻教育课程的高等教育学府。两年后,他成了浸会学院传理系的全职教员,并在1974年出任传理系系主任一职。他有份制订的新闻课程,不但教育未来的记者应该如何认识和服务他们身处的世界、如何报道及制作专业的新闻内容,他更创办由传理系学生一手包办编采和出版工作的学生报章,让学生把所学所闻实践出来,传承经验。该份学生报章目前仍在运营当中。

多年来他教导过无数学生,部份早已在香港或大中华地区的新闻界及传播界以至其它领域担任领军人物,包括现任广播处长、香港主要电视台的新闻总监,跨国传讯公司创办人以及在不同地区的政府任职的主要官员等,一些毕业生则选择成为负起教育第四权行业未来新一代的新闻学者。

黄应士对新闻教育的贡献,多年来广受认同。他在2008年获香港浸会大学颁授荣誉大学院士,同时获邀担任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的荣誉教授,并在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担任顾问教授。在1998年,黄应士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银紫荆星章,以表彰他致力推动香港新闻和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

黄应士从学界踏进电视新闻行业几乎纯属偶然,惟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当毛泽东在1976年去世,时任无线电视翡翠台的新闻主播在直播节目中宣称「全港市民同声一哭」,事后证明显然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番表示。有关言论引发一些愤怒的市民聚集在无线电视总台门外抗议,为此,无线电视的管理层急于物色一位能够重新树立新闻专业标准的领军人物。当时黄应士因患溃疡正在医院就医,时任无线电视总经理亲自来到他病榻前力邀他加盟,她提出了一个令他难以推却的条件 — 享有全权去改革电视新闻。这不仅是一份要挽回无线电视的声誉的工作,还是一次真正可以为香港大众和社会服务的上佳机会。随后数年在黄应士的领导下,以往衣着邋遢的电视新闻记者和摄影师,变身为衣履无尘,悠然挺立的专业新闻工作者。而原本黑白无声的片段也变为带有现场收音的彩色录像,随着每天傍晚「六点半新闻报道」节目音乐的响起,准时精确地将新闻事件传送至人们家中客厅的电视机。过去只提供平铺直叙每日事件的报道,也变成深入浅出、分析利弊、并以多方视角去呈现事件以供观众思考。紧扣时事的新闻内容与全港观众息息相关,无线新闻由此赢得香港市民的信赖,收视率节节攀升。

在1978年,丘比特让黄应士再踏足美国。他跑去洛杉矶一家报社任职,每逢周末的休息时间,黄应士会通宵达旦跳上飞往达拉斯的夜机,赶去与他当时的女友沈慧珍相会。她后来也就成为与他相濡以沫四十载的一生摰爱。1980年,黄应士接任无线电视新闻部新闻总监,与太太重返香港。每到农历新年,夫妇俩都忙于在家中招待到访的记者同事朋友们。时光荏苒,新闻部同事的下一代也都陆续亮相。一张张摄于农历新年的集体合照满载了欢笑和爱,也记录了黄应士伉俪在众多的门生中所赢得的尊重和爱戴。

黄应士在新闻事业生涯中最艰巨的挑战,要数1989年6月4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发生的新闻事件。当时数以百万人走上香港街头,抗议在新闻影片中看到的暴力行径。当军队操上北京的长安大街,黄应士连续32小时与身在首都现场的新闻部经理透过电话联繋,最后被迫作出让其所有下属撤回香港的艰难决定。他表示,「一旦有人受伤的话,我真不知道如何去面对他们的家人」。他就是这样的上司,一位关心下属的上司。他执掌的无线新闻部在他悉心管理下,多年来赢取过无数本地及国际的奖项,包括美国的皮博迪奖,爱德华·默罗奖等等被视为广播电视媒体界的最高荣誉。

黄应士在2004年荣休,后获委任为香港公共广播服务检讨委员会主席。委员会在其后发表的最终报告中明言: 「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是香港市民基本的宪法权利之一。」

无线电视新闻部采访车上都印有「无线新闻 事事关心」的口号,这是黄应士出于关怀之心而提出的理念。不过,其实他最想在新闻部展示的一句说话是「肩上万斤担,笔下千钧重」。他清楚了解香港新闻界目前面对的挑战,他对所有有志投身新闻行业者提出以下的忠告:「夜寝若难安,即犹有不足。但人若有志,万事有为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