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伊‧格劳伯教授,BSc,MA,PhD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罗伊‧格劳伯教授,BSc,MA,PhD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罗伊‧格劳伯教授,BSc,MA,PhD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荣誉理学博士 (2012)

1942年1月号的《Modern Mechanix》,刊登了一篇题为《Whiz Kids》的专文。全文由一幅图片引领,展现一名十五岁的青年满脸期待、凝神看着文中称为微缩照相机的对象;那人正是少时的罗伊•格劳伯教授(Roy J. Glauber)。图片文字简明写道:「未来的科学家?言之尚早。」六十三年后,格劳伯教授于2005年与其他得奖者共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荣誉,表扬他毕生对于光学相干量子理论的贡献。

《Whiz Kids》一文刊登之际,第二次世界大战日趋剧烈,他获颁奖学金升读哈佛大学。他的专业发展多磨,却成为他研发光与核衍射新兴理论的预兆。在十八岁青葱之年,他与罗伯特•奥本海默等科学家加入美国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一个研究项目,名为「曼哈顿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格劳伯教授回到哈佛完成学业,后来投身普林斯顿大学、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和加州理工学院工作。他开创先河,发表有关光行为的理论,兴起物理学上「量子光学」的崭新领域,个中包含爱因斯坦的量子理论和光学范畴。格劳伯教授获誉为量子光学之父,其「格劳伯模型」赫赫有名,用于研究高能量碰撞理论和高能量反应。自1976年以来,他一直任职哈佛大学物理学莫林可德讲座教授,并于1988年起出任亚利桑那大学光学科学兼职教授。

他的研究改变我们的世界。量子光学运用在加密技术上,造就量子计算器的簇新盛世,激发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发展,令太空导航倍添精确,光学仪器更见精良。他对于高能量碰撞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原子核迎头相撞的程度,从而改良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大型强子对撞机进行的测量运作,并促进对于原始宇宙和物质本质的一贯研究活动。

格劳伯教授醉心教育,启迪莘莘学子。他一言一行,以至笔下的作品,无不散发全人的美德,那正是香港浸会大学珍视的精神。他具备国际视野,谦恭有礼,品德高尚。格劳伯教授的研究常能引领学术前沿,饮誉全球,但他也重视博学,深自庆幸求学阶段能够接触不同的科目。他求知若渴,好学不倦。他写及1930年代儿时的岁月,当时父亲为推销员,四处推销,足迹遍及美国中西部一望无际的农田,引起了美国人对于开车旅行以至凯鲁亚克和波西格的兴趣。他心无疆界,不住探索与创新,激励人心。他的技能不仅从常春藤联盟校教室和实验室中磨练而来,更源自他在卧室制作不曾弹奏的吉他,以及他所谓「一些最有趣却往往失败」的项目。从心交流,谦恭审慎,沈稳不乱,正是格劳伯教授的写照。他曾经写道,作为单亲爸爸,抚养子女需要投放大量时间,却饶有意义,是一种很难得的经验,即使因此而少写几篇论文或少获一些荣誉也不觉可惜。事实上,过去十五年来,教授屡次来访浸大,在校举办讲座,与学生分享心得,让我们深感自豪。我们早已视他为浸大的一分子,彼此亦缔结长久的情谊。

主席阁下,本人谨代表香港浸会大学全体师生和校友,向罗伊•格劳伯教授献上这篇赞辞,公开表扬他对于科学发展的革新贡献,以及他毕生对科学和教育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