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伊‧格勞伯教授,BSc,MA,PhD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羅伊‧格勞伯教授,BSc,MA,PhD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羅伊‧格勞伯教授,BSc,MA,PhD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榮譽理學博士 (2012)

1941年1月號的《Modern Mechanix》,刊登了一篇題為《Whiz Kids》的專文。全文由一幅圖片引領,展現一名十五歲的青年滿臉期待、凝神看着文中稱為微縮照相機的物件;那人正是少時的羅伊•格勞伯教授(Roy J Glauber)。圖片文字簡明寫道:「未來的科學家?言之尚早。」六十三年後,格勞伯教授於二○○五年與其他得獎者共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榮譽,表揚他畢生對於光學相干量子理論的貢獻。

《Whiz Kids》一文刊登之際,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趨劇烈,他獲頒獎學金升讀哈佛大學。他的專業發展多磨,卻成為他研發光與核衍射新興理論的預兆。在十八歲青蔥之年,他與羅伯特•奧本海默等科學家加入美國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一個研究項目,名為「曼哈頓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格勞伯教授回到哈佛完成學業,後來投身普林斯頓大學、瑞士聯邦技術研究所和加州理工學院工作。他開創先河,發表有關光行為的理論,興起物理學上「量子光學」的嶄新領域,箇中包含愛因斯坦的量子理論和光學範疇。格勞伯教授獲譽為量子光學之父,其「格勞伯模型」赫赫有名,用於研究高能量碰撞理論和高能量反應。自1976年以來,他一直任職哈佛大學物理學莫林可德講座教授,並於1988年起出任亞利桑那大學光學科學兼職教授。

他的研究改變我們的世界。量子光學運用在加密技術上,造就量子計算機的簇新盛世,激發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的發展,令太空導航倍添精確,光學儀器更見精良。他對於高能量碰撞的研究,有助於了解原子核迎頭相撞的程度,從而改良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大型強子對撞機進行的測量運作,並促進對於原始宇宙和物質本質的一貫研究活動。

格勞伯教授醉心教育,啟迪莘莘學子。他一言一行,以至筆下的作品,無不散發全人的美德,那正是香港浸會大學珍視的精神。他具備國際視野,謙恭有禮,品德高尚。格勞伯教授的研究常能引領學術前沿,飲譽全球,但他也重視博學,深自慶幸求學階段能夠接觸不同的科目。他求知若渴,好學不倦。他寫及1930年代兒時的歲月,當時父親為推銷員,四處推銷,足跡遍及美國中西部一望無際的農田,引起了美國人對於開車旅行以至凱魯亞克和波西格的興趣。他心無疆界,不住探索與創新,激勵人心。他的技能不僅從常春藤聯盟校教室和實驗室中磨練而來,更源自他在臥室製作不曾彈奏的吉他,以及他所謂「一些最有趣卻往往失敗」的項目。從心交流,謙恭審慎,沈穩不亂,正是格勞伯教授的寫照。他曾經寫道,作為單親爸爸,撫養子女需要投放大量時間,卻饒有意義,是一種很難得的經驗,即使因此而少寫幾篇論文或少獲一些榮譽也不覺可惜。事實上,過去十五年來,教授屢次來訪浸大,在校舉辦講座,與學生分享心得,讓我們深感自豪。我們早已視他為浸大的一分子,彼此亦締結長久的情誼。

主席閣下,本人謹代表香港浸會大學全體師生和校友,向羅伊•格勞伯教授獻上這篇贊辭,公開表揚他對於科學發展的革新貢獻,以及他畢生對科學和教育的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