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教授 施一公教授
施一公教授

荣誉理学博士 (2018)

施一公教授是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现任西湖大学校长,此前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和副校长。施一公教授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AAS)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施一公教授以其对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荣获许多重要奖项,其中包括2010年的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2014年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2016年的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6年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以及2017年的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施一公教授于1989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施教授受聘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任助理教授,5年后即升任正教授。施教授于2008年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到清华大学任职,此后曾先后担任生物系主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副校长。为了推动中国发展世界一流的民办研究型大学,近几年来,施教授一直奔走呼吁、黾勉从事,与同侪共同创办了西湖高等研究院和西湖大学,致力培育尖端技术和科研方面的高端人才,并于2018年4月出任西湖大学的首任校长。

施一公教授运用X-射线晶体学和冷冻电镜技术等结构生物学工具和生物化学技术在诸多领域都有创造性的突出贡献,如在阐明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真核生物信使RNA剪接体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等等。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施教授系统阐述了凋亡蛋白酶活性调控的分子机理,促进了对肿瘤发生的机制的理解;在膜蛋白领域,施教授为理解γ-分泌酶的作用机制以及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基础;他在世界上首次捕获了真核细胞RNA剪接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空间三维结构,从而阐明了剪接体对信使RNA前体执行剪接的基本机理,推进了人们对生物学「中心法则」的理解。这些研究成果对于阐明多种人类疾病以及开发治疗药物提供了结构基础。施一公教授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施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其中50多篇在《Nature》、《Science》、《Cell》期刊上发表。

施一公教授与香港浸会大学渊源颇深。香港浸会大学和清华大学于1990年共同建立了伟伦学术交流中心,藉此加强两校之间的交流协作。中心每年都在清华校园为百余名浸大中国研究课程的学生举办为期一个月的「中国研究」暑期研习班,让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剖析中国目前的各项议题,并亲历首都和内地的发展现况,迄今已有近2800名浸大学生参与并完成学习;同时也在浸大校园举办「港澳研究」暑期研习班,让清华学生参与,受益学子至今达300多人。此外,中心也协助两校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并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施教授在担任清华副校长期间,曾共同主持学术交流中心管理委员会,监管中心的学术活动,对于两校的交流和国际化办学以及浸大的发展,贡献卓著。

施一公教授在科学、技术、高等教育等领域上表现卓越,贡献良多,享誉中外,足为国人典范,后学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