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教授 施一公教授
施一公教授

榮譽理學博士 (2018)

施一公教授是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現任西湖大學校長,此前曾任清華大學教授和副校長。施一公教授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AAS)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成員。施一公教授以其對生物學和生物醫學領域的傑出貢獻而榮獲許多重要獎項,其中包括2010年的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2014年的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2016年的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016年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以及2017年的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施一公教授於1989年從清華大學本科畢業,199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98年施教授受聘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任助理教授,5年後即升任正教授。施教授於2008年離開普林斯頓大學到清華大學任職,此後曾先後擔任生物系主任、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為了推動中國發展世界一流的民辦研究型大學,近幾年來,施教授一直奔走呼籲、黽勉從事,與同儕共同創辦了西湖高等研究院和西湖大學,致力培育尖端技術和科研方面的高端人才,並於2018年4月出任西湖大學的首任校長。

施一公教授運用X-射線晶體學和冷凍電鏡技術等結構生物學工具和生物化學技術在諸多領域都有創造性的突出貢獻,如在闡明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真核生物信使RNA剪接體複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等等。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施教授系統闡述了凋亡蛋白酶活性調控的分子機理,促進了對腫瘤發生的機制的理解;在膜蛋白領域,施教授為理解γ-分泌酶的作用機制以及阿爾茨海默症的發病機理提供了重要基礎;他在世界上首次捕獲了真核細胞RNA剪接體複合物的高分辨率空間三維結構,從而闡明了剪接體對信使RNA前體執行剪接的基本機理,推進了人們對生物學「中心法則」的理解。這些研究成果對於闡明多種人類疾病以及開發治療藥物提供了結構基礎。施一公教授迄今已發表學術論文180餘篇,施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其中50多篇在《Nature》、《Science》、《Cell》期刊上發表。

施一公教授與香港浸會大學淵源頗深。香港浸會大學和清華大學於1990年共同建立了偉倫學術交流中心,藉此加強兩校之間的交流協作。中心每年都在清華校園為百餘名浸大中國研究課程的學生舉辦為期一個月的「中國研究」暑期研習班,讓學生學習從不同角度剖析中國目前的各項議題,並親歷首都和內地的發展現況,迄今已有近2800名浸大學生參與並完成學習;同時也在浸大校園舉辦「港澳研究」暑期研習班,讓清華學生參與,受益學子至今達300多人。此外,中心也協助兩校教師開展學術交流,並聯合舉辦國際學術會議。施教授在擔任清華副校長期間,曾共同主持學術交流中心管理委員會,監管中心的學術活動,對於兩校的交流和國際化辦學以及浸大的發展,貢獻卓著。

施一公教授在科學、技術、高等教育等領域上表現卓越,貢獻良多,享譽中外,足為國人典範,後學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