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先生 宋冬先生
宋冬先生

荣誉大学院士 (2020)

「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这是宋冬先生所持守的艺术哲学。宋先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艺术家,艺术形式横跨行为、装置、雕塑、录像、摄影、观念绘画、戏剧和策划等多个领域,作品备受各界赞誉。
 
宋先生年少时开始创作,起初以为艺术离不开绘画、雕塑、舞蹈、戏剧及电影,后来发现一切事物都可以是艺术的一种,有了这个想法后,他便以生活为灵感,从日常用品中取材,透过行为、摄影与录像等艺术领域表现不同主题,如记忆、人际关系和事物的变化无常。
 
宋先生见证了近代中国不少重要事件。他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夕在北京出生,少年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他于1985年考上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时,新浪潮运动刚出现不久,数以千计的中国年轻艺术家试图找寻新的艺术语言,因而开始创作观念性及具争议的作品。这些重大的历史时刻都在宋先生心里留下不能磨灭的印记,并隐约呈现于他的作品之中。
 
宋先生于1992年在北京举行首个个人油画展,之后放下画笔,转而从事观念艺术,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因为只有独具慧眼的收藏家会收藏装置与观念艺术品,但宋先生没有放弃。作为中国第一代观念艺术家,宋先生见证了观念艺术如何在中国从最初的边缘艺术,发展至现今为主流市场接纳。
 
宋先生的作品围绕两个主题:人生无常的本质和浓厚的亲情,并通过作品令人反思更广泛的社会议题。
 
《水写日记》是宋先生从未间断的观念行为艺术作品,灵感来自其童年回忆。由于宋先生儿时家中未能负担昂贵的墨水和纸张,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利用清水在石头上练习书法。1995年,宋先生开始每日用毛笔和清水把日记写在石上,随着水慢慢蒸发散去,所写文字亦逐渐消失,寓意生命于瞬间流逝。
 
宋先生两部代表作品《抚摸父亲》和《物尽其用》均源自他与父母的关系。《抚摸父亲》是横跨1997至2011年的三部曲作品,宋先生在录像中把自己的手投射在父亲的身上,记录了父子关系的突破。至于《物尽其用》则重新塑造了母亲的记忆。宋先生的母亲因丈夫突然离世大受打击,从此寄情于囤积家居物品。
 
《物尽其用》于2005年在北京首次展出,一共展示逾万件家居用品,包括锅碗瓢盆、被子、瓶盖、玩具,以及宋先生母亲送给他作为结婚礼物的一块块肥皂。这些平凡的家居物品引起了很多观众对于自身家庭的回忆,反映出中国家庭在60、70年代普遍拥有相同的家居物品,而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期,囤积物品成为了生存之道。宋先生形容这作品是一代人的写照,让人重新认识他们。作品的名称《物尽其用》则源于他母亲的生活哲学,就是半点也不浪费。
 
这装置艺术作品在世界多个国家巡回展出,曾重现于亚洲、北美洲和欧洲的主要美术馆,而每次展览过程恍如家庭活动,由宋先生的姐姐、妻子及女儿一同组合展品。作品展示了宋先生珍贵的私人回忆,同时亦让人反思传统中国价值观与中国迅速现代化的关系、普世的亲情体验,以及个人与社会、变化与永恒之间的关系。
 
宋先生多次参与国际艺术展,包括德国卡塞尔文献展、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韩国光州双年展。他在艺术界屡获殊荣,包括2006年光州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大奖、2010年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装置多媒体)、2012年中国当代艺术权力榜年度艺术家,以及2014年「中国当代艺术奖」杰出贡献奖。尽管宋先生的艺术成就享誉国际,但他仍保持一贯真诚朴实的作风,感受日常事物与经验中的深邃意义,同时保持幽默的一面。
 
宋先生现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及广州美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积极培育年轻艺术家。他秉持「艺术就是生活」的人生哲学,认为艺术并不能教的。对他而言,学生可以从课堂中、工作中与生活中学习艺术。在生活中学习既免费,免除统一的学习形式,而且不规限于课室的空间,任何场地也可以成为课室。每一件物品、每一个过程,甚至每一个看不见但可感知的元素,都可以成为灵感泉源。
 
同样地,香港浸会大学致力推动创意媒体的教学与研究发展。宋先生的丰富艺术经验,以及其创新的世界观,无疑为年青一代的艺术家及浸大社群带来重大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