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先生 宋冬先生
宋冬先生

榮譽大學院士 (2020)

「生活就是藝術,藝術就是生活」—這是宋冬先生所持守的藝術哲學。宋先生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藝術家,藝術形式橫跨行為、裝置、雕塑、錄像、攝影、觀念繪畫、戲劇和策劃等多個領域,作品備受各界讚譽。
 
宋先生年少時開始創作,起初以為藝術離不開繪畫、雕塑、舞蹈、戲劇及電影,後來發現一切事物都可以是藝術的一種,有了這個想法後,他便以生活為靈感,從日常用品中取材,透過行為、攝影與錄像等藝術領域表現不同主題,如記憶、人際關係和事物的變化無常。
 
宋先生見證了近代中國不少重要事件。他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前夕在北京出生,少年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他於1985年考上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時,新浪潮運動剛出現不久,數以千計的中國年輕藝術家試圖找尋新的藝術語言,因而開始創作觀念性及具爭議的作品。這些重大的歷史時刻都在宋先生心裡留下不能磨滅的印記,並隱約呈現於他的作品之中。
 
宋先生於1992年在北京舉行首個個人油畫展,之後放下畫筆,轉而從事觀念藝術,然而,這條路並不好走,因為只有獨具慧眼的收藏家會收藏裝置與觀念藝術品,但宋先生沒有放棄。作為中國第一代觀念藝術家,宋先生見證了觀念藝術如何在中國從最初的邊緣藝術,發展至現今為主流市場接納。
 
宋先生的作品圍繞兩個主題:人生無常的本質和濃厚的親情,並通過作品令人反思更廣泛的社會議題。
 
《水寫日記》是宋先生從未間斷的觀念行為藝術作品,靈感來自其童年回憶。由於宋先生兒時家中未能負擔昂貴的墨水和紙張,在父親的鼓勵下,他利用清水在石頭上練習書法。1995年,宋先生開始每日用毛筆和清水把日記寫在石上,隨着水慢慢蒸發散去,所寫文字亦逐漸消失,寓意生命於瞬間流逝。
 
宋先生兩部代表作品《撫摸父親》和《物盡其用》均源自他與父母的關係。《撫摸父親》是橫跨1997至2011年的三部曲作品,宋先生在錄像中把自己的手投射在父親的身上,記錄了父子關係的突破。至於《物盡其用》則重新塑造了母親的記憶。宋先生的母親因丈夫突然離世大受打擊,從此寄情於囤積家居物品。
 
《物盡其用》於2005年在北京首次展出,一共展示逾萬件家居用品,包括鍋碗瓢盆、被子、瓶蓋、玩具,以及宋先生母親送給他作為結婚禮物的一塊塊肥皂。這些平凡的家居物品引起了很多觀眾對於自身家庭的回憶,反映出中國家庭在60、70年代普遍擁有相同的家居物品,而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期,囤積物品成為了生存之道。宋先生形容這作品是一代人的寫照,讓人重新認識他們。作品的名稱《物盡其用》則源於他母親的生活哲學,就是半點也不浪費。
 
這裝置藝術作品在世界多個國家巡迴展出,曾重現於亞洲、北美洲和歐洲的主要美術館,而每次展覽過程恍如家庭活動,由宋先生的姐姐、妻子及女兒一同組合展品。作品展示了宋先生珍貴的私人回憶,同時亦讓人反思傳統中國價值觀與中國迅速現代化的關係、普世的親情體驗,以及個人與社會、變化與永恆之間的關係。
 
宋先生多次參與國際藝術展,包括德國卡塞爾文獻展、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韓國光州雙年展。他在藝術界屢獲殊榮,包括2006年光州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大獎、2010年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家(裝置多媒體)、2012年中國當代藝術權力榜年度藝術家,以及2014年「中國當代藝術獎」傑出貢獻獎。儘管宋先生的藝術成就享譽國際,但他仍保持一貫真誠樸實的作風,感受日常事物與經驗中的深邃意義,同時保持幽默的一面。
 
宋先生現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及廣州美術學院擔任客座教授,積極培育年輕藝術家。他秉持「藝術就是生活」的人生哲學,認為藝術並不能教的。對他而言,學生可以從課堂中、工作中與生活中學習藝術。在生活中學習既免費,免除統一的學習形式,而且不規限於課室的空間,任何場地也可以成為課室。每一件物品、每一個過程,甚至每一個看不見但可感知的元素,都可以成為靈感泉源。
 
同樣地,香港浸會大學致力推動創意媒體的教學與研究發展。宋先生的豐富藝術經驗,以及其創新的世界觀,無疑為年青一代的藝術家及浸大社群帶來重大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