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othy John Mitchison教授 Timothy John Mitchison教授
Timothy J Mitchison教授

荣誉理学博士 (2022)

Timothy John Mitchison教授是哈佛大学哈西卜.萨巴格(Hasib Sabbagh)系统生物学讲座教授。 1997年以来,他和同事以及博士生们在细胞生物学和系统药理学的实验研究,取得卓越成就,研究成果领先全球。 Mitchison教授更致力走出科学界,将他对科学的热诚推广出去,让更多人认识细胞生长和成形的奥妙,因为从亚细胞活性到自然界中所发现的组织精确、复杂的结构体,是个很有趣的过程。

Mitchison教授的专长,恰恰就是细胞繁殖过程,即他称为「高度有序和精确」的细胞大规模组装的聚合。他提醒我,任何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只需一个(单细胞)青蛙卵和一个像样的显微镜。多年来,他以他的想像力大胆地阐明,在细胞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所发生的细胞骨架和细胞质自行组织等功能性变化,成为这个研究领域的基本原理。一名他悉心栽培的前博士后告诉我,Mitchison教授是个「纯粹的」科学家,是他周围的人的推动者,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时,总是慷慨大方,一视同仁。 Mitchison教授自己就感谢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时的导师,向他灌输了一个重要观念——优质的科学有赖于集体努力。他说:「只有十分之一[的成果]是你的,另外十分之九是属于你的同事和学生的。」

1980年,Mitchison教授在牛津大学默顿学院获得生物化学学士学位;随后在加州大学三藩市分校攻读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加大期间,他师从Marc Kirschner,在他的指导下发现和分析了他称之为微管的「动态不稳定性」,包括绘制微管和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有丝分裂)期间发生的相互作用。他在加大的另一位导师、染色体和染色体复制专家Bruce Alberts,敦促他探索遗传药理学。 1997年,Mitchison教授被哈佛大学罗致,创立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是学术界首个同类机构,他并成为首任所长。 Mitchison教授和所内同事率先利用基于表型的药物筛选技术,用「高通量」方法有效「敲除」了没用的遗传成分,从而加快了将这一技术落实应用为治疗方法。 Mitchison教授因而被公认为是细胞扰动工具的创造者,这些工具已被应用于记录亚细胞环境中的模式化反应,以及研发治疗方法。

Mitchison教授目前领导哈佛医学院系统生物学系的实验室,与众多学生和同事合作无间。他的研究范围包括分析细胞分裂的不同机制,以及正常和患病细胞的模式、代谢形态、大小和形状、药理学机制等。 Mitchison教授的研究成果,对药理学和生物技术药物开发,有巨大的转化潜力,特别是在改良治疗细胞组织炎症方面。举一个新近的例子,Mitchison教授和他的博士后、台湾科学家翁瑞霞通过将临床测试药用特性与微管蛋白结合,成功解决了他称之为「秋水仙碱问题」。这对心血管医学有重大贡献,包括对高胆固醇和心脏病患者的预防性和手术前治疗。 2011年,Mitchison教授参与创立哈佛大学系统药理学计划,旨在以类似的创新方法,将创新药物疗法的设计和测试结合起来,以满足世界各地患者、医生和生物技术公司的需求。

1997年,Mitchison教授因为对「提升自然知识有重大贡献」而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2008年,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终身院士资格。他也是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的前主席,该会于2013年授予他基思. R.波特(Keith R. Porter)讲座荣誉。 2014年,他被同业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除了个人成就之外,很少科学家拥有与Mitchison教授相似的显赫家族血统。他的曾祖父是著名的生命科学先驱、呼吸器的发明者John Scott Haldane。他的祖母Naomi Mitchison是位多产的苏格兰小说家、诗人和社运分子,是她首先教他小时候在花园挖洞的乐趣。他的父亲是杰出的免疫学家Avrion Mitchison,常常以身作则,和儿子一起分享做实验的乐趣。有一次,老Mitchison要做一个关于细胞产生抗体的实验,就叫儿子亲自跑去花园,从山羊身上提取所需的细胞!

回望过去,Mitchison教授领悟到,对他来说,他的家庭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赢得他人的尊重,还在于他们对研究对象有一份清晰和坚定的尊重,事事亲力亲为,以工匠的态度成就眼前的任务。时至今日,他们仍然是一个边做边学的家庭。当然,他们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的。

Mitchison教授致力推动国际合作,坚信研究与教育相结合在规模较小的大学中的价值。近年他担任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多糖和新药研究的科学顾问,对中药的特性可能与运动蛋白在微管环境中的活动相关,深感兴趣。由于香港浸会大学即将成立新的中医医院,Mitchison教授希望能就如何确保中药的临床药理学达到全球最高标准,向浸大的同事提出建议,包括在实验室进行的量度、测试和盲法测试。 Mitchison教授认为:「这当中有很多我们还需学习的地方。」以他纯粹的科学精神、开放的态度和对香港的热爱,我可以想像他正卷起袖子、下班后依然在实验室工作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