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辅助学习为视觉艺术带来新可能

2020年8月31日

 

虽然雕塑工作室因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而关闭,但并未影响视觉艺术文学士四年级学生卢卓瑶的学习和艺术创作。她运用设计软件模拟作品,减省了制作实体雕塑的前期功夫;她对虚拟世界的探索,为自己开辟了雕塑创作的新领域。

 

疫情期间,大部份展览转为网上举行。卓瑶为修读「空间实践」科目而创作的学期末作品亦不例外。为配合视觉艺术的发展趋势,卓瑶积极在修课期间学习科技为本的工具,例如游戏设计软件「Unity」和三维设计软件「Blender」,以制作和组装虚拟雕塑,并把创意和科技互相结合。最后她在虚拟画廊展示她首个虚拟艺术作品《和谐共存》,以30秒的短片展示鱼类以不同的音域沟通。

 

卓瑶去年暑假参加一个内地石雕工厂的陶泥造型工作坊,启发她以实物原大的陶泥模型,制作她的毕业展品,但其创作计划被疫情打乱。她说:「幸好我起步较早,并决定借助Blender制作雕塑,让我在展开焊接等人手工序前,能试验设计各款模型和雕刻,以往这些前期工作需要花很多工夫。」

 

卓瑶的毕业展览雕塑作品《不再是梦的梦》,运用石材雕刻出一名穿着中国古代蓑衣的小孩,以表达实现梦想的坚持和勇於探索的精神。小孩背后的楼梯由几何铁板组成透视错觉和压缩效果,是她在试验阶段运用三维设计软件构思而成。

 

卓瑶说:「现实世界中学习到的逻辑和知识,让人能够理解虚拟空间中物体的活动、移动和功能。三维扫描雕塑是虚拟空间和人类在现实世界体验之间的联系。观众在虚拟空间中体验的雕塑,是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再现。」

 

视觉艺术院助理教授Peter Nelson博士及他的同事为学生建造了虚拟画廊,让学生展示他们运用在课堂所学的电脑软件辅助创作的虚拟雕塑、录像和声音作品。虚拟画廊原本是老师的辅助教学工具,但部分学生包括卓瑶都表示对相关技术甚感兴趣,希望藉此为其作品加添互动及动态的元素。

 

Nelson博士说:「我们网上教学方法的成果远超我们所想。於是教学小组腾出一节课堂教授Unity,并透过视像会议软件Zoom,为想进一步尝试的学生提供额外指导。」他补充,其教学小组正检视教学方向,以便在教授技术与启发创意之间,取得最佳的平衡。

 

浸大视觉艺术院助理教授Ekkehard Altenburger先生是卓瑶的指导老师。他相信物件的实体存在,是一种无法被萤幕上的虚拟世界所取代的氛围。然而,科技可协助雕塑家筹备创作并落实构思。

 

视觉艺术学生预料将会更频密地运用科技工具。Altenburger先生说:「目前视觉艺术院正投放相当的资源,在浸大九龙塘校园的李兆基传理视艺楼设置首个机械人实验室,届时学生可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种三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