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8日
【「人才100」系列文章】
音乐创作与社会议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音乐系助理教授贝臻雅博士却认为两者息息相关。
贝臻雅博士是一位著名作曲家,曲风获英国广播公司赞誉为「富戏剧性而且激情澎湃」,他曾亮相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世界频道及法国广播电台等新闻平台,也曾为不少世界著名的交响乐队、合唱团和独立表演者作曲,包括伦敦爱乐乐团、丹麦乐团声音剧场、BBC Singers等,作品响彻伦敦南岸艺术中心以至纽约市卡内基音乐厅等赫赫有名的表演场地。
对他来说,艺术的价值并非在於纯粹创作,而是能够透过作品达致更远大的目标,因此他的歌剧乐曲题材经常针砭时弊,触及国际金融危机、俄罗斯边境条约及假新闻等议题。他不求於作品中加入个人观点,反而深信音乐应是一个不偏不倚的媒介,希望乐曲能够拓阔对话空间,引发思考。
透过音乐与艺术谱写社会问题
他的最新作品之一《空气颂》是浸大创造性智能实验室的一个跨学科合作研究项目,由他与视觉艺术院助理教授伍韶劲先生共同担任艺术总监,结合歌声、装置艺术及大数据,引发观众反思空气和环境污染问题,为音乐表演开拓了崭新模式。贝臻雅博士表示:「科学家和艺术家发表有关环境的研究和作品已为数不少,我们则希望从音乐及艺术角度来审视『呼吸』这题材。」
他在谱写《空气颂》前,与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陈黎博士合作,收集社交媒体上有关空气污染的评论,再进行大数据分析。为了让大众更易理解科学数据,他将研究结果融入音乐创作,根据演算法调整乐曲,以反映本地空气污染情况。
长约80分钟的《空气颂》於2020年11月公演,是贝臻雅博士迄今篇幅最长的作品,节目亦设有五分钟虚拟实境版本,以360度全景影像呈现。贝臻雅博士认为,虚拟技术纵然可以为观众提供独特的体验,但大众能够亲身观看和感受沉浸式表演才最重要。
他说:「现场表演最令人兴奋的地方在於观众同呼同吸,共同体验节目。用虚拟方式来观看演出,如同砍掉了表演中最打动人心的部分。」他认为《空气颂》既然获得公帑资助,应该向社会传递知识,让公众受惠。
他续说,《空气颂》的创作构思并非要揪出破坏环境的元凶,而是鼓励人们反思日常行为如何对环境造成影响。他认为,若果能够加深观众对空气质素及环境的体会,可启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改变。
缔造影响
贝臻雅博士期望为社会带来实质影响,因此三年多前辞去英国牛津大学的教职来港发展。浸大当时透过「人才100」计划,从全球招募杰出学者,他对此机会深感兴趣。他表示:「不少大学专注於延续及保留既有成果,浸大却锐意推动跨学科研究,开拓全新创意机遇。」
他与协理副校长(跨学科研究)及孔宪绍博士音乐教授潘明伦教授的一次对话,更令他肯定浸大决心以教研发展来改善社会的方向。
「我十分欣赏浸大认同以艺术作品作为研究成果。」贝臻雅博士以《空气颂》为例:「合作研究项目的成果不一定局限於发表论文或著作,亦可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呈现出来。《空气颂》的成功,开启了未来发展同类型项目的机会,拓阔研究的接触面及影响力。」
在教学工作上,贝臻雅博士同样提倡创意,推动改变。他在教授「曲式与分析」一科时不会依书直说,而是透过生动活泼的讲解,与学生积极互动,探索乐章如何形成曲式。他知道教师的角色很重要,他说:「教师可以为学生带来正面影响,没有良师的循循善诱,学生难以取得成功。」
追求音乐路
拥有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的贝臻雅博士为富布莱特学人,同时亦是国际知名学术殊荣古根汉姆基金奖最年轻的得主之一。这位年青作曲家空闲的时间不多,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期间,他除了忙於推出《空气颂》等大型演出外,亦在筹划数个国际协作项目。今年,他更会以驻场艺术家的身分,参与全球首个以原创、新作及特别活动为主的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
他很感激获得不同的合作机会,以及以音乐作为职业的难得体验,推动他不断努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力争最佳表现。然而,对於决心追求艺术路的人,成功既非垂手可得,亦非理所当然。贝臻雅博士坦言现实中的艺术家生涯并不如想像般华丽,他说:「从事艺术工作的人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必须保持稳定的表现和坚决的心志,还要懂得与人合作。即使取得一、两年的成功,亦绝不可以视为必然,要时刻保持谦虚的心,否则辛劳多时的成果可於瞬间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