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8日
【「人才100」系列文章】
音樂創作與社會議題看似風馬牛不相及,音樂系助理教授貝臻雅博士卻認為兩者息息相關。
貝臻雅博士是一位著名作曲家,曲風獲英國廣播公司讚譽為「富戲劇性而且激情澎湃」,他曾亮相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英國廣播公司世界頻道及法國廣播電台等新聞平台,也曾為不少世界著名的交響樂隊、合唱團和獨立表演者作曲,包括倫敦愛樂樂團、丹麥樂團聲音劇場、BBC Singers等,作品響徹倫敦南岸藝術中心以至紐約市卡內基音樂廳等赫赫有名的表演場地。
對他來說,藝術的價值並非在於純粹創作,而是能夠透過作品達致更遠大的目標,因此他的歌劇樂曲題材經常針砭時弊,觸及國際金融危機、俄羅斯邊境條約及假新聞等議題。他不求於作品中加入個人觀點,反而深信音樂應是一個不偏不倚的媒介,希望樂曲能夠拓闊對話空間,引發思考。
透過音樂與藝術譜寫社會問題
他的最新作品之一《空氣頌》是浸大創造性智能實驗室的一個跨學科合作研究項目,由他與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伍韶勁先生共同擔任藝術總監,結合歌聲、裝置藝術及大數據,引發觀眾反思空氣和環境污染問題,為音樂表演開拓了嶄新模式。貝臻雅博士表示:「科學家和藝術家發表有關環境的研究和作品已為數不少,我們則希望從音樂及藝術角度來審視『呼吸』這題材。」
他在譜寫《空氣頌》前,與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陳黎博士合作,收集社交媒體上有關空氣污染的評論,再進行大數據分析。為了讓大眾更易理解科學數據,他將研究結果融入音樂創作,根據演算法調整樂曲,以反映本地空氣污染情況。
長約80分鐘的《空氣頌》於2020年11月公演,是貝臻雅博士迄今篇幅最長的作品,節目亦設有五分鐘虛擬實境版本,以360度全景影像呈現。貝臻雅博士認為,虛擬技術縱然可以為觀眾提供獨特的體驗,但大眾能夠親身觀看和感受沉浸式表演才最重要。
他說:「現場表演最令人興奮的地方在於觀眾同呼同吸,共同體驗節目。用虛擬方式來觀看演出,如同砍掉了表演中最打動人心的部分。」他認為《空氣頌》既然獲得公帑資助,應該向社會傳遞知識,讓公眾受惠。
他續說,《空氣頌》的創作構思並非要揪出破壞環境的元凶,而是鼓勵人們反思日常行為如何對環境造成影響。他認為,若果能夠加深觀眾對空氣質素及環境的體會,可啟發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改變。
締造影響
貝臻雅博士期望為社會帶來實質影響,因此三年多前辭去英國牛津大學的教職來港發展。浸大當時透過「人才100」計劃,從全球招募傑出學者,他對此機會深感興趣。他表示:「不少大學專注於延續及保留既有成果,浸大卻銳意推動跨學科研究,開拓全新創意機遇。」
他與協理副校長(跨學科研究)及孔憲紹博士音樂教授潘明倫教授的一次對話,更令他肯定浸大決心以教研發展來改善社會的方向。
「我十分欣賞浸大認同以藝術作品作為研究成果。」貝臻雅博士以《空氣頌》為例:「合作研究項目的成果不一定局限於發表論文或著作,亦可通過藝術創作的方式呈現出來。《空氣頌》的成功,開啟了未來發展同類型項目的機會,拓闊研究的接觸面及影響力。」
在教學工作上,貝臻雅博士同樣提倡創意,推動改變。他在教授「曲式與分析」一科時不會依書直說,而是透過生動活潑的講解,與學生積極互動,探索樂章如何形成曲式。他知道教師的角色很重要,他說:「教師可以為學生帶來正面影響,沒有良師的循循善誘,學生難以取得成功。」
追求音樂路
擁有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的貝臻雅博士為富布萊特學人,同時亦是國際知名學術殊榮古根漢姆基金獎最年輕的得主之一。這位年青作曲家空閒的時間不多,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期間,他除了忙於推出《空氣頌》等大型演出外,亦在籌劃數個國際協作項目。今年,他更會以駐場藝術家的身分,參與全球首個以原創、新作及特別活動為主的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
他很感激獲得不同的合作機會,以及以音樂作為職業的難得體驗,推動他不斷努力,在這個競爭激烈的行業中力爭最佳表現。然而,對於決心追求藝術路的人,成功既非垂手可得,亦非理所當然。貝臻雅博士坦言現實中的藝術家生涯並不如想像般華麗,他說:「從事藝術工作的人需要面對許多挑戰,必須保持穩定的表現和堅決的心志,還要懂得與人合作。即使取得一、兩年的成功,亦絕不可以視為必然,要時刻保持謙虛的心,否則辛勞多時的成果可於瞬間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