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9日
「我一向对太空很感兴趣,那里只有大约 560 人去过,即使我永远不会亲身前去,也希望试图了解太空那份浩瀚的孤独感和黑暗。」浸大视觉艺术院院长黎艺深教授说道。
黎艺深教授对太空的着迷,促成了最近一个名为《Dropped》的展览。该展览是他六年研究和工作的结晶,透过立体打印的扳手、太空物品的视象,以及受到不同岩石撞击的金属桌子等一系列雕塑和电影艺术品,探索物体在太空和地球重力影响下如何漂移、漂浮和下坠等各种动态。
展览在香港一家艺术馆展出,然而,这个项目起源自英国,以及欧洲太空总署的一笔资助。
引人入胜的外太空
2015 年,欧洲太空总署呼吁艺术家从事与太空相关的项目。当时正在英国金斯顿大学艺术学院工作的黎艺深教授,申请了资金启动他的项目。
他回忆说:「太空是我整个职业生涯中一直在探索的东西。当我还是研究生时,曾经制作一个六英寸的望远镜雕塑,听到欧洲太空总署呼吁后,便开始以太空飞行过程中所掉落的物件爲创作概念。」
在 2018 年移居香港并加入浸大后,他从研究资助局的「优配研究金」获得资助进行研究,结集各式各样的太空物件。
出於对太空的热爱,黎艺深教授走遍全球,不但造访英国科学博物馆,还浏览无数小时长的太空任务画面和太空人记录存档,务求发掘天空中那些以大约每小时 17,000 英里速度运行的物体。
太空探索
展览於 9 月 30 日至 12 月 11日间在 Osage 举行。Osage 是一家艺术馆,隐藏在观塘满布工厂大厦和繁忙车房的繁华小街上。你不一定会很容易发现 Osage的位置,但只要穿过停车场并进入电梯,再经过健身器材和食品公司的标志牌,便会抵达这个位於四楼的展览空间。
踏入艺术馆后,《Dropped》展览让参观人士来回穿梭於黑暗与光明的空间。昏暗的入口处放着嗡嗡发响的立体打印机和液晶电视,往里走便来到一个巨大的白色空间,内有 24 张发亮的不锈钢桌子,也就是名爲《Table Series 1-24》的作品(2021)。
在香港这个以空间狭小而闻名的城市,人们可以在这宽敞的前工业用空间中漫步,探索由岩石撞击而形成的不同凹痕,其颜色、形状和纹理都出现变化,反映出碰撞的物理性质。然而当中有一个例外:一张完好桌子上面的某个角落,整齐地摆放着一块粗糙的大理石。
「创作雕塑的最大难题来自重力,但重力在太空中要弱得多,我们不必以同样的方式去处理材料,令一切皆有可能。岩石是宇宙中存在最久的物种之一,作为雕塑家,我以岩石做创作做了一段很长时间,而这作品探讨了重力在地球上的作用。」黎艺深教授解释道。
桌子旁边有整齐两排一共12 个迷你电视屏幕,每个屏幕都以慢动作展示岩石被重力牵引而下降和撞击桌子的画面。《Table Series 1-24》的影片也展示了黎艺深教授在制作过程中表现出惊叹以至震惊等各种情绪,诚然,当看到一块石头贯穿金属桌子时,感到震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利用艺术将问题以视像呈现
除了以上的主要展览空间外,馆内相对的两端放映着两段影片—— 《Off-earth》(2015-2021)和 《Drifting》(2021)。《Off-earth》透过人类在太空中意外掉落或故意放置的物件,探索人类在太空的存在。这些物件包括太空人的单只靴子、高尔夫球、家庭照片等,在漆黑的背景下缓慢旋转,伴随播放的是「航海家」太空计划所携带的 12 英寸金唱片,唱片内收录了为外星人而设的音频,描绘着地球的生命和文化多样性。
「艺术帮助人们想像和了解一系列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可以让这些问题得到更多人关注。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人类对太空原始状态的破坏,以及人类对待太空的方式。例如,人类登上月球后到处扔东西、打高尔夫球,这在我眼中似是人性悲哀的反映。」
艺术与科技的交互作用也是贯穿整个展览的一条主线。无论是上述的立体打印机和其制造的物件,还是用来捕捉物件动态的液晶电视屏幕和慢动作相机,都体现着这一主题。
而在一侧的房间里,有一个电脑屏幕连接到展览网站和展品目录,让访客浏览并查看与轨道运行物和卫星有关的各种数据集。
天上的乱象
《Re-materialiser》(2021)在展览的起点处展出,是一幅反映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太空垃圾的实时交互式立体地图。这些太空垃圾像一团线球般紧紧地环绕着地球,令人很难想像如何可以在不与物体碰撞的情况下进入太空。这也是黎艺深教授希望观众去思考和探索的题目。
他说:「我尝试引起人们对太空垃圾和『凯斯勒现象』等问题的关注。『凯斯勒现象』是指太空垃圾引致连锁效应,令太空陷入一片混乱,令人无法进入太空轨道。很多人都已在寻找清理太空乱象的方法,当你看到太空的污染情况,不得不反思人类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
黎艺深教授也使用了立体打印技术重新构建一些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物体,并「传送」到馆内摆放,铺满了展览中最后一个作品《Drifting》前面的地板。
这件作品汇集了物体在太空中坠落、被抛掷和分离的片段,地面的立体打印物体则构成了一幅不断变化的太空垃圾场景。随着入口处的立体打印机不断制作出新的物件,场景每天都在变化。
艺术科技发展项目
放眼未来,黎艺术教授仍然对艺术与科技、新旧科技之间的关系保持浓厚的研究兴趣,他也是「人机共生艺术创造技术平台」项目的联合首席研究员之一。这个重点研究项目旨在利用科技的力量推动人类和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互动,有望为香港开啓一个令人兴奋的艺术科技新时代。
至於《Dropped》展览,黎艺术教授希望能在其他地方继续展出,让更多人思考太空和展品所反映有关人类和其态度的种种。此外,《Off-earth》影片将於11月6日下午3时至4时15分在香港科学馆放映,届时黎艺深教授亦会在现场解说。
他总结说:「通过观察太空垃圾或物体,我们可以对自己有更多了解。希望这有助人们注意和认识太空中的乱象,这对人类的未来非常重要。」
「我一向对太空很感兴趣,那里只有大约 560 人去过,即使我永远不会亲身前去,也希望试图了解太空那份浩瀚的孤独感和黑暗。」浸大视觉艺术院院长黎艺深教授说道。
黎艺深教授对太空的着迷,促成了最近一个名为《Dropped》的展览。该展览是他六年研究和工作的结晶,透过立体打印的扳手、太空物品的视象,以及受到不同岩石撞击的金属桌子等一系列雕塑和电影艺术品,探索物体在太空和地球重力影响下如何漂移、漂浮和下坠等各种动态。
展览在香港一家艺术馆展出,然而,这个项目起源自英国,以及欧洲太空总署的一笔资助。
引人入胜的外太空
2015 年,欧洲太空总署呼吁艺术家从事与太空相关的项目。当时正在英国金斯顿大学艺术学院工作的黎艺深教授,申请了资金启动他的项目。
他回忆说:「太空是我整个职业生涯中一直在探索的东西。当我还是研究生时,曾经制作一个六英寸的望远镜雕塑,听到欧洲太空总署呼吁后,便开始以太空飞行过程中所掉落的物件爲创作概念。」
在 2018 年移居香港并加入浸大后,他从研究资助局的「优配研究金」获得资助进行研究,结集各式各样的太空物件。
出於对太空的热爱,黎艺深教授走遍全球,不但造访英国科学博物馆,还浏览无数小时长的太空任务画面和太空人记录存档,务求发掘天空中那些以大约每小时 17,000 英里速度运行的物体。
太空探索
展览於 9 月 30 日至 12 月 11日间在 Osage 举行。Osage 是一家艺术馆,隐藏在观塘满布工厂大厦和繁忙车房的繁华小街上。你不一定会很容易发现 Osage的位置,但只要穿过停车场并进入电梯,再经过健身器材和食品公司的标志牌,便会抵达这个位於四楼的展览空间。
踏入艺术馆后,《Dropped》展览让参观人士来回穿梭於黑暗与光明的空间。昏暗的入口处放着嗡嗡发响的立体打印机和液晶电视,往里走便来到一个巨大的白色空间,内有 24 张发亮的不锈钢桌子,也就是名爲《Table Series 1-24》的作品(2021)。
在香港这个以空间狭小而闻名的城市,人们可以在这宽敞的前工业用空间中漫步,探索由岩石撞击而形成的不同凹痕,其颜色、形状和纹理都出现变化,反映出碰撞的物理性质。然而当中有一个例外:一张完好桌子上面的某个角落,整齐地摆放着一块粗糙的大理石。
「创作雕塑的最大难题来自重力,但重力在太空中要弱得多,我们不必以同样的方式去处理材料,令一切皆有可能。岩石是宇宙中存在最久的物种之一,作为雕塑家,我以岩石做创作做了一段很长时间,而这作品探讨了重力在地球上的作用。」黎艺深教授解释道。
桌子旁边有整齐两排一共12 个迷你电视屏幕,每个屏幕都以慢动作展示岩石被重力牵引而下降和撞击桌子的画面。《Table Series 1-24》的影片也展示了黎艺深教授在制作过程中表现出惊叹以至震惊等各种情绪,诚然,当看到一块石头贯穿金属桌子时,感到震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利用艺术将问题以视像呈现
除了以上的主要展览空间外,馆内相对的两端放映着两段影片—— 《Off-earth》(2015-2021)和 《Drifting》(2021)。《Off-earth》透过人类在太空中意外掉落或故意放置的物件,探索人类在太空的存在。这些物件包括太空人的单只靴子、高尔夫球、家庭照片等,在漆黑的背景下缓慢旋转,伴随播放的是「航海家」太空计划所携带的 12 英寸金唱片,唱片内收录了为外星人而设的音频,描绘着地球的生命和文化多样性。
「艺术帮助人们想像和了解一系列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可以让这些问题得到更多人关注。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人类对太空原始状态的破坏,以及人类对待太空的方式。例如,人类登上月球后到处扔东西、打高尔夫球,这在我眼中似是人性悲哀的反映。」
艺术与科技的交互作用也是贯穿整个展览的一条主线。无论是上述的立体打印机和其制造的物件,还是用来捕捉物件动态的液晶电视屏幕和慢动作相机,都体现着这一主题。
而在一侧的房间里,有一个电脑屏幕连接到展览网站和展品目录,让访客浏览并查看与轨道运行物和卫星有关的各种数据集。
天上的乱象
《Re-materialiser》(2021)在展览的起点处展出,是一幅反映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太空垃圾的实时交互式立体地图。这些太空垃圾像一团线球般紧紧地环绕着地球,令人很难想像如何可以在不与物体碰撞的情况下进入太空。这也是黎艺深教授希望观众去思考和探索的题目。
他说:「我尝试引起人们对太空垃圾和『凯斯勒现象』等问题的关注。『凯斯勒现象』是指太空垃圾引致连锁效应,令太空陷入一片混乱,令人无法进入太空轨道。很多人都已在寻找清理太空乱象的方法,当你看到太空的污染情况,不得不反思人类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
黎艺深教授也使用了立体打印技术重新构建一些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物体,并「传送」到馆内摆放,铺满了展览中最后一个作品《Drifting》前面的地板。
这件作品汇集了物体在太空中坠落、被抛掷和分离的片段,地面的立体打印物体则构成了一幅不断变化的太空垃圾场景。随着入口处的立体打印机不断制作出新的物件,场景每天都在变化。
艺术科技发展项目
放眼未来,黎艺术教授仍然对艺术与科技、新旧科技之间的关系保持浓厚的研究兴趣,他也是「人机共生艺术创造技术平台」项目的联合首席研究员之一。这个重点研究项目旨在利用科技的力量推动人类和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互动,有望为香港开啓一个令人兴奋的艺术科技新时代。
至於《Dropped》展览,黎艺术教授希望能在其他地方继续展出,让更多人思考太空和展品所反映有关人类和其态度的种种。此外,《Off-earth》影片将於11月6日下午3时至4时15分在香港科学馆放映,届时黎艺深教授亦会在现场解说。
他总结说:「通过观察太空垃圾或物体,我们可以对自己有更多了解。希望这有助人们注意和认识太空中的乱象,这对人类的未来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