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良药:艺术创作的疗愈力量

2022年4月27日

 

不少人都体验过艺术能令身心放松,社会工作系助理教授蓝建文博士正致力探索艺术治疗能怎样改善人的情绪健康,缓解抑郁。

蓝博士表示:「艺术治疗是一门相对较新的疗法。艺术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科学家都在探索它如何影响人类的大脑。其实当我们创作艺术时,会同时运用左脑和右脑,所以艺术治疗可以连接大脑的不同部分,从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 

蓝博士是艺术治疗专家,他会与世界各地的艺术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分享专业知识,相关的研究结果可帮助人们面对压力和抑郁问题。

他补充道:「我特别专注於研究艺术和精神健康,以及艺术治疗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调节情绪的方式。艺术亦有助於消除外界对精神病患者的误解,让患者通过艺术展示自己坚强的一面,摆脱社会标签。」

应对抑郁症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 5% 的人口患有此病,香港的情况尤为严重,不少研究已指出精神健康疾病在香港相当普及,过去两年的新冠疫情令问题雪上加霜。

在此情况下,社会上急需具成本效益并以社区为本的非药物疗法,而艺术疗法正好满足此需求。蓝博士所做的突破性研究,旨在探索陶泥和混合媒介艺术治疗如何改善不同群体的心理状况,而在学童和专业人士群体中取得的研究结果尤其鼓舞。

在一项获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优配研究金资助的研究中,蓝博士正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探索陶艺对香港约 100 名中学生的影响,监测学生头发中一种与压力相关的荷尔蒙——皮质醇的水平。

蓝博士表示:「这项研究尚未完结,但目前为止结果是肯定的,且有少许突破。我们发现艺术治疗可以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和压制冲动,并让他们掌握到控制压力的窍门。」 

一项针对初中生使用混合媒介艺术的相关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尽管学生面对巨大压力,但制作混合媒介艺术作品有助他们调节情绪。

「加入了混合媒介艺术制作小组的学生,其头发皮质醇水平大幅下降,心理机能也有所增强。」蓝博士现正与生物系黄港住教授等一衆浸大同事合作,分析从两项研究的参与者收集所得的头发皮质醇样本。同时,蓝博士正在撰写最终的研究结果报告。

艺术应用

蓝博士走上艺术治疗之路,缘於重拾童年时期对艺术的热情。他在浸大修读社会工作,毕业后成为注册社工,但长久以来对灵性和生命意义的追寻,驱使他前赴加拿大修读神学硕士学位。

后来,他结合对艺术的热爱和社会工作,在美国取得艺术治疗硕士学位,回港后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探索艺术治疗的应用,并借助不同艺术媒介的专业训练,辅助他的学术研究。

蓝博士随后陆续开发各种使用到艺术的治疗方法,并融入他的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之中。他曾为社会工作者等不同专业人士举办工作坊,作为其外展和知识交流工作的一部份,过程中他发现其创新的艺术应用模式和培训,能提高参与者的专业表现,减少身心虚耗和同情心疲惫,提升专业助人的技能和效率。

「艺术治疗是一项专业,与艺术应用不尽相同。我提出艺术应用模型,目的是提高社会工作者、教师甚至是治疗师和临床心理学家的专业技能。」

蓝博士还计划进一步开发有关工具。此前,他已在欧洲和美国的会议和工作坊上作推广,特别针对不熟悉该模型的艺术治疗师。他的研究也引起了关注,曾在《情感障碍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等影响力高的期刊发表论文,也在大学教科书《The Neuroscience of Depression》中撰文论述陶艺治疗。

增强艺术力量

蓝博士在浸大创新服务学习中心(CISL)协助下,推出了广受欢迎的「Creativity, Wellbeing and Art Therapy」服务学习课程,向学生介绍艺术治疗。

「艺术治疗一般是硕士级的课程,但学生也可通过这个服务学习课程初步认识这门学科。」

参与课程的54 位同学大多来自社会工作系,也有修读公共关系、传播学、艺术、中医和生物学的。学生除认识艺术治疗及其作为治疗工具的作用外,还会学习艺术史(特别是印象派时期以后的历史)、荣格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人文艺术。这些基本概念帮助他们了解艺术治疗如何提升身心健康,以及在世界各地造成的影响。在课程的尾声,学生们更在展览中展出作品。

「要展示全部艺术作品殊不容易,幸而在CISL帮助下,我们赶及在社交措施收紧前成功举办了展览。其实,艺术不仅属於艺术家,也属於健康工作者和社会上每一个人。通过课程,学生们体验到艺术治疗的疗效,也学习到如何让公众认识到艺术应用。」

蓝博士强调,未来还有更多工作要做,因为有需要进行更多循证研究来证明艺术治疗确实能有效提升身心健康。「这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但我们必需要转化艺术,使其更加科学化。」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蓝博士仍对艺术治疗的未来发展感到雀跃。「艺术不仅连接大脑不同部份,还可以促成人与人的联系,让彼此迅速分享想法,实在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