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转化作桥梁

2022年8月30日

20220602_TerenceLau_highres_00019_v2r 20220602_TerenceLau_highres_00019_v2r
暂任首席创新总监刘乐庭教授期望透过创新、转化及政策研究院,促进浸大的创新研发转化及发展。

 

香港将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下发展成为国际创科中心,并积极推行「再工业化」的发展,因此产学研的合作不可或缺。 浸大早前成立创新、转化及政策研究院(ITPR),正好能促进浸大创新科研的转化和发展。

领导ITPR的浸大暂任首席创新总监刘乐庭教授表示,将研究成果转化是大学的第三使命,大学必须把创新研究和发明转化到可应用的层面,惠及社会、国家甚至世界。同时,当研究成果转化到应用层面,业界或可为研究提供反馈,把原来的研究推到更高层次。然而,大学创科成果的技术成熟度与业界要求相差甚远,转化的过程并不容易,当中涉及额外资源,包括资金、人才和技术。

他以药物研发为例,假设在实验中发现并证实某个份子或能有效治疗癌症,但该份子能否成药,中间尚要经过许多实验和研发程序,可能要花上几年时间,才会获得业界采用,而且不一定成功,因此大部分学者都在基础研究的阶段止步。

刘教授在创科及创业、尤其是创新产品的研发及商品化方面经验极为丰富,他期望凭藉他的经验和人脉网络,为浸大建立系统,推动大学的创新研究转化。他表示:「ITPR的使命是推动策略性联盟、协作,以及跨学科的研究、发展和应用。我们将担当桥梁角色,为学者寻求协作伙伴,同时为业界物色浸大具潜力的创新科技。」

中医药及艺术科技的转化

刘教授认为,浸大的中医药学在香港属首屈一指,独特的优势在于能够结合大学的其他学科,如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甚至人文学科,朝向科技化的方向发展,并通过ITPR建立不同的协作平台,推动转化应用的发展。例如早前与华润创业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并探讨成立「浸大-华润智慧中医联合创新中心」,以进行相关的合作研究、技术开发、应用及商业化,推动中医药数码化 和标准化。

艺术科技是浸大的另一重点范畴。刘教授指要推动艺术科技的发展,有赖艺术家与不同学科合作。他说:「副校长(研究及拓展)郭毅可教授和协理副校长(跨学科研究)潘明伦教授合作的『香港人机共生艺术创造平台技术建设』研究计划便是最佳例子。」他强调由于大学不一定具备一些特定的技术,因此有需要引入校外伙伴。

一般人以为研究转化只限于自然科学和科技领域,刘教授并不认同:「即使是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的研究,只要了解社会的需要,都能转化到应用层面,例如地理学的研究绝对能对城市规划或智慧城市作出贡献,因此我希望逐步在师生之间建立创新、转化和应用的文化。」

除了促进研究创新和转化,政策研究也是ITPR的重点工作之一。 他说:「政府政策与创科的发展息息相关。例如艺术科技的创新可以如何令香港受惠?如何可以帮助国家提升软实力?政策应如何配合?此外,香港在发展创新科技和再工业化的路,该朝着怎样的方向走?我们希望以我们经验和大学的定位,联同其他智库为政府提供意见。」

刘教授认为,香港作为大湾区重点城市之一,具有一国两制的优势,并获国家支持作为科创中心,但必须要有工业配合,才能持续创新。现时一些工业如生物科技或资讯通讯科技相关的工业,不一定需要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因此可把相关的应用研究留在香港进行,并由业界拉动基础研究的发展。此外,香港作为大湾区城市之一,与其他城市既要分工,也要合作,达致互赢局面。

食品安全专家

刘教授本科在香港大学修读动植物生物科技,及后获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学硕士和北京大学生理学博士学位。他曾于世界知名的瑞士跨国公司任职,并参与创立多间生物科技公司,在生物科技领域先后开发了百多种产品。鉴于他的经验和专长,多年来刘教授在政府机构及跨国组织如联合国项目事务署等担任多项公职。他亦为业界就提升食品安全提供专业意见,例如为美国麦当劳总部出任食品安全咨询委员, 亦是该集团首位来自亚洲地区的委员。他更创办了慈善机构「食品安全联盟」,在他领导下,食品安全联盟成为中国首个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及世界卫生组织辖下食品法典委员会的非政府组织观察员。刘教授亦获美国国际食品保护协会颁发国际领导奖,以表彰他对食品安全的贡献。

谈到何以对食品安全特别重视,刘教授认为食品安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化学、生物学、甚至大数据、物联网、风险传播等范畴,如能对这范畴作出贡献,将可为世界带来的莫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