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研究轉化作橋樑

2022年8月30日

20220602_TerenceLau_highres_00019_v2r 20220602_TerenceLau_highres_00019_v2r
暫任首席創新總監劉樂庭教授期望透過創新、轉化及政策研究院,促進浸大的創新研發轉化及發展。

 

香港將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下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並積極推行「再工業化」的發展,因此產學研的合作不可或缺。浸大早前成立「創新、轉化及政策研究院」(ITPR),正好能促進浸大創新科研的轉化和發展。

領導ITPR的浸大暫任首席創新總監劉樂庭教授表示,將研究成果轉化是大學的第三使命,大學必須把創新研究和發明轉化到可應用的層面,惠及社會、國家甚至世界。同時,當研究成果轉化到應用層面,業界或可為研究提供反饋,把原來的研究推到更高層次。然而,大學創科成果的技術成熟度與業界要求相差甚遠,轉化的過程並不容易,當中涉及額外資源,包括資金、人才和技術。

他以藥物研發為例,假設在實驗中發現並證實某個份子或能有效治療癌症,但該份子能否成藥,中間尚要經過許多實驗和研發程序,可能要花上幾年時間,才會獲得業界採用,而且不一定成功,因此大部分學者都在基礎研究的階段止步。

劉教授在創科及創業、尤其是創新產品的研發及商品化方面經驗極為豐富,他期望憑藉他的經驗和人脈網絡,為浸大建立系統,推動大學的創新研究轉化。他表示:「ITPR的使命是推動策略性聯盟、協作,以及跨學科的研究、發展和應用。我們將擔當橋樑角色,為學者尋求協作夥伴,同時為業界物色浸大具潛力的創新科技。」

中醫藥及藝術科技的轉化

劉教授認為,浸大的中醫藥學在香港屬首屈一指,獨特的優勢在於能夠結合大學的其他學科,如化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甚至人文學科,朝向科技化的方向發展,並通過ITPR建立不同的協作平台,推動轉化應用的發展。例如早前與華潤創業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中醫藥的現代化和國際化,並探討成立「浸大-華潤智慧中醫聯合創新中心」,以進行相關的合作研究、技術開發、應用及商業化,推動中醫藥數碼化和標準化。

藝術科技是浸大的另一重點範疇。劉教授指要推動藝術科技的發展,有賴藝術家與不同學科合作。他說:「副校長(研究及拓展)郭毅可教授和協理副校長(跨學科研究)潘明倫教授合作的『香港人機共生藝術創造平台技術建設』研究計劃便是最佳例子。」他強調由於大學不一定具備一些特定的技術,因此有需要引入校外夥伴。

一般人以為研究轉化只限於自然科學和科技領域,劉教授並不認同:「即使是人文學科或社會科學的研究,只要了解社會的需要,都能轉化到應用層面,例如地理學的研究絕對能對城市規劃或智慧城市作出貢獻,因此我希望逐步在師生之間建立創新、轉化和應用的文化。」

除了促進研究創新和轉化,政策研究也是ITPR的重點工作之一。他說:「政府政策與創科的發展息息相關。例如藝術科技的創新可以如何令香港受惠?如何可以幫助國家提升軟實力?政策應如何配合?此外,香港在發展創新科技和再工業化的路,該朝着怎樣的方向走?我們希望以我們經驗和大學的定位,聯同其他智庫為政府提供意見。」

劉教授認為,香港作為大灣區重點城市之一,具有一國兩制的優勢,並獲國家支持作為科創中心,但必須要有工業配合,才能持續創新。現時一些工業如生物科技或資訊通訊科技相關的工業,不一定需要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因此可把相關的應用研究留在香港進行,並由業界拉動基礎研究的發展。此外,香港作為大灣區城市之一,與其他城市既要分工,也要合作,達致互贏局面。

食品安全專家

劉教授本科在香港大學修讀動植物生物科技,及後獲香港科技大學生物學碩士和北京大學生理學博士學位。他曾於世界知名的瑞士跨國公司任職,並參與創立多間生物科技公司,在生物科技領域先後開發了百多種產品。鑑於他的經驗和專長,多年來劉教授在政府機構及跨國組織如聯合國項目事務署等擔任多項公職。他亦為業界就提升食品安全提供專業意見,例如為美國麥當勞總部出任食品安全諮詢委員, 亦是該集團首位來自亞洲地區的委員。他更創辦了慈善機構「食品安全聯盟」,在他領導下,食品安全聯盟成爲中國首個於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轄下食品法典委員會的非政府組織觀察員。劉教授亦獲美國國際食品保護協會頒發國際領導獎,以表彰他對食品安全的貢獻。

談到何以對食品安全特別重視,劉教授認為食品安全影響着每一個人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跨學科研究領域,涉及化學、生物學、甚至大數據、物聯網、風險傳播等範疇,如能對這範疇作出貢獻,將可為世界帶來的莫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