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则 引领学生发掘兴趣

2022年7月28日

 

教学方式「边做边学」主张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知识。当教育工作者纷纷讨论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运用这理念时,对于计算器科学系副系主任兼副教授蔡冠球博士来说,在教学中融入实践环节是自然不过的事。

蔡博士的教学理念直接而实际,他说:「我一直身体力行教导学生,而学生亦从亲身经历中学习。」在他的教导下,学生提交的毕业研习并非一篇篇论文,而是按照个人兴趣自定义研习题材,并明白到无需害怕失败,反而要勇于从错误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

无论是向本科生教授理论,或指导研究生实现研究目标,蔡博士都不遗余力地激励学生学习,尽力协助他们取得理想的学术成果,因而获得浸大颁发杰出教学表现奖,表扬他推行有效的教学,以及关心学生的个人发展。

兴趣提升学习动机

不少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科学及编写程序时感到吃力,蔡博士对此十分理解,所以经常鼓励他们探索自己的兴趣,并学以致用,令学习过程变得更愉快及生活化。

他表示:「当你研习的项目跟你的兴趣相关时,便会不自觉有股动力,推动你跨过重重障碍,继续向前。」他以一个学生的毕业研习为例,该学生把到九龙城买外卖的典型浸大校园经验,开发成一个团购外卖手机程式,比现在成行成市的外卖程式更早面世及更有趣。蔡博士说:「学生如能将所学的电脑知识应用于他们感兴趣的研习项目上,会对学习产生更大热诚。」

协助学生实现目标

蔡博士认为,学生应把握大学阶段探索自身感兴趣的题材,而他身为教师的角色就是传授知识,协助他们达成个人目标。

他对研究生的指导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手法。他是高级信息系统理学硕士生张世豪的指导老师,世豪患有大脑瘫痪,在语言和肌肉运动上遇到很大障碍。蔡博士了解到世豪希望减低肢体残疾人士与社会之间的数码鸿沟,于是指导他成功开发了全港首套协助肢体残疾人士的声控软件。这套软件其后获得政府辖下的社会创新及创业发展基金(社创基金)支持。

蔡博士说:「大学里不同部门合作无间,助世豪的初创顺利成立,令我印象深刻。例如工商管理学院同事帮助他准备申请社创基金的建议书,其他部门亦合力解决各种问题,如调适课室设施及协助申请专利等。另外,资讯系统及分析专修科学生亦协助世豪设计网站和建立资料库等,作为他们服务学习课程的一部分。」

分享知识 回馈社会

蔡博士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后,在苏格兰爱丁堡参与研究一年后,继而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其后于2008年加入浸大。他深深体会到青年学者所面对的挑战,以及各国学者因远离家乡和熟悉的环境而遇上的困难,因此他乐于为有志从事研究工作的学生提供建议,毫不吝啬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

蔡博士投身科研,源自他希望贡献所长,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有趣的影响。他至今初心不变,仍热衷于发展创新理念和解决方案,而在研究路上,他亦遇上不少合作伙伴,开展有趣味且能够造福社群的研究。他最近与物理系讲座教授谢国伟教授和体育、运动及健康学系钟伯光教授合作,研发一个崭新的解决方案,可改善个人健康监测系统。。

在这跨学科项目中,研究团队设计出一个新方法,能提升个人健康监测装置在量度心跳及血氧水平的准确度。根据装置所收集到的数据,蔡博士与团队作出时间序列分析,即是将一段时间收集所得的数据编排索引,从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研究人员接着将使用者的动作分类,令装置能够识别用户的身体状况,观测有否异常。蔡博士说:「这项目的技术可提升健康监测装置的成效,并节省成本,适用于需要全天候健康监测的长期病患人士。」

他的最终目标是将研究转化为可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工具或应用方案。他说:「我一直想把我的想法实现出来,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这是很值得做的事。尽管我的研究范畴属于电脑科学专业领域,但仍有不少渠道可作出贡献、创造新知识、推动改变,亦是这理念推动我不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