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則 引領學生發掘興趣

2022年7月28日

 

教學方式「邊做邊學」主張通過親身體驗來學習知識。當教育工作者紛紛討論如何在課堂上更好地運用這理念時,對於計算機科學系副系主任兼副教授蔡冠球博士來說,在教學中融入實踐環節是自然不過的事。

蔡博士的教學理念直接而實際,他說:「我一直身體力行教導學生,而學生亦從親身經歷中學習。」在他的教導下,學生提交的畢業研習並非一篇篇論文,而是按照個人興趣自訂研習題材,並明白到無需害怕失敗,反而要勇於從錯誤中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

無論是向本科生教授理論,或指導研究生實現研究目標,蔡博士都不遺餘力地激勵學生學習,盡力協助他們取得理想的學術成果,因而獲得浸大頒發傑出教學表現獎,表揚他推行有效的教學,以及關心學生的個人發展。

興趣提升學習動機

不少學生在學習電腦科學及編寫程式時感到吃力,蔡博士對此十分理解,所以經常鼓勵他們探索自己的興趣,並學以致用,令學習過程變得更愉快及生活化。

他表示:「當你研習的項目跟你的興趣相關時,便會不自覺有股動力,推動你跨過重重障礙,繼續向前。」他以一個學生的畢業研習為例,該學生把到九龍城買外賣的典型浸大校園經驗,開發成一個團購外賣手機程式,比現在成行成市的外賣程式更早面世及更有趣。蔡博士說:「學生如能將所學的電腦知識應用於他們感興趣的研習項目上,會對學習產生更大熱誠。」

協助學生實現目標

蔡博士認為,學生應把握大學階段探索自身感興趣的題材,而他身為教師的角色就是傳授知識,協助他們達成個人目標。

他對研究生的指導亦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手法。他是高級信息系統理學碩士生張世豪的指導老師,世豪患有大腦癱瘓,在語言和肌肉運動上遇到很大障礙。蔡博士了解到世豪希望減低肢體殘疾人士與社會之間的數碼鴻溝,於是指導他成功開發了全港首套協助肢體殘疾人士的聲控軟件。這套軟件其後獲得政府轄下的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社創基金)支持。

蔡博士說:「大學裡不同部門合作無間,助世豪的初創順利成立,令我印象深刻。例如工商管理學院同事幫助他準備申請社創基金的建議書,其他部門亦合力解決各種問題,如調適課室設施及協助申請專利等。另外,資訊系統及分析專修科學生亦協助世豪設計網站和建立資料庫等,作為他們服務學習課程的一部分。」

分享知識 回饋社會

蔡博士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在蘇格蘭愛丁堡參與研究一年後,繼而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其後於2008年加入浸大。他深深體會到青年學者所面對的挑戰,以及各國學者因遠離家鄉和熟悉的環境而遇上的困難,因此他樂於為有志從事研究工作的學生提供建議,毫不吝嗇與他們分享自己的經歷。

蔡博士投身科研,源自他希望貢獻所長,為人類的生活帶來有趣的影響。他至今初心不變,仍熱衷於發展創新理念和解決方案,而在研究路上,他亦遇上不少合作夥伴,開展有趣味且能夠造福社群的研究。他最近與物理系講座教授謝國偉教授和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鍾伯光教授合作,研發一個嶄新的解決方案,可改善個人健康監測系統。

在這跨學科項目中,研究團隊設計出一個新方法,能提升個人健康監測裝置在量度心跳及血氧水平的準確度。根據裝置所收集到的數據,蔡博士與團隊作出時間序列分析,即是將一段時間收集所得的數據編排索引,從中提取有意義的資訊。研究人員接着將使用者的動作分類,令裝置能夠識別使用者的身體狀況,觀測有否異常。蔡博士說:「這項目的技術可提升健康監測裝置的成效,並節省成本,適用於需要全天候健康監測的長期病患人士。」

他的最終目標是將研究轉化為可用於現實生活中的工具或應用方案。他說:「我一直想把我的想法實現出來,以改善人們的生活,這是很值得做的事。儘管我的研究範疇屬於電腦科學專業領域,但仍有不少渠道可作出貢獻、創造新知識、推動改變,亦是這理念推動我不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