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意火花点亮真与美

2023年1月26日

 

创意是驱动创新和进步的燃料。高等教育机构不断追求科学和人文领域的创新研发,过程中倚仗创意人才贡献想法和灵感。在香港,不同学科的国际人才汇聚浸大,令其发展成为「创新的摇篮」,当中,英国语言文学系黄良喜教授便是跨学科创新的优秀人才之一。

广阔的技艺基础

黄教授的学术兴趣广泛,涵盖音系学、语音学、音乐、英语和汉语的变体等。2000 年,他得悉斲制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的艺术家蔡昌寿师傅,吸引他造访香港。其后他决心承学于蔡师傅,钻研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更移居香港,在浸大开展学术生涯。

黄教授对多元学习充满热忱,全因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修读本科期间得到 KP Mohanan 教授及其语言学团队谆谆教导。「他们教我要对学术持开放态度,激发我重新接触数学、哲学、物理等我在青少年求学时期表现差强人意的科目。」黄教授士特别开始研究语言学,深信自己可以贡献这一知识领域。

黄教授说:「反思之下,我发现自己最是追求的应该是『真』与『美』,此二者泛存在科学与和艺术中。」他在香港开展了各种创意项目,包括开发即兴剧游戏以培训语言教师、对香港涂鸦章法的探索、关于香港语言的研究书籍、编辑斲琴工艺的材料等。此前,他还发布了名为「AV Phonetics」的语音学应用程序,其全球下载量已超过18万次。

黄教授刻下正研究洞箫和古琴的制作,从中寻找所追求的音色。「古琴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由音乐到修身的圣人之器,这是一门终生也难以成就的事业。」

为创意腾出空间

黄教授认为浸大的环境有助支持和培养创意,不仅有一群「非常棒」的同事,还让他找到了发挥创意所需的思维及物理空间。他希望这种自由空间能长存下去:「这样我们自然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合作,创作感动人心的成果。」

浸大洋溢着的这份创新精神能影响学生。黄教授认为创意是可以后天培育的,并指出:「伯特兰•罗素的比喻非常贴切:教育者应该像植树者,该提供有利于成长的条件,而不是控制或要求如何成长,因此我们只需要给予学生空间。如果我能当一天的王,我会颁布一项法令,规定每周任由学生挥霍十小时。这十个小时计为学习时数,相当于每学期一门课程。我们为学生提供空间去展示他们任何的创作成果。他们不会得到评分,但必须接受师生评价。」他还强调,这些时数算是正课而非「课外」,旨在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意,更完美地契合浸大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