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意火花點亮真與美

2023年1月26日

 

創意是驅動創新和進步的燃料。高等教育機構不斷追求科學和人文領域的創新研發,過程中倚仗創意人才貢獻想法和靈感。在香港,不同學科的國際人才匯聚浸大,令其發展成為「創新的搖籃」,當中,英國語言文學系黃良喜教授便是跨學科創新的優秀人才之一。

廣闊的技藝基礎

黃教授的學術興趣廣泛,涵蓋音系學、語音學、音樂、英語和漢語的變體等。2000 年,他得悉斲製中國傳統樂器古琴的藝術家蔡昌壽師傅,吸引他造訪香港。其後他決心承學於蔡師傅,鑽研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更移居香港,在浸大開展學術生涯。

黃教授對多元學習充滿熱忱,全因他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修讀本科期間得到 KP Mohanan 教授及其語言學團隊諄諄教導。「他們教我要對學術持開放態度,激發我重新接觸數學、哲學、物理等我在青少年求學時期表現差強人意的科目。」黃教授士特別開始研究語言學,深信自己可以貢獻這一知識領域。

黃教授說:「反思之下,我發現自己最是追求的應該是『真』與『美』,此二者泛存在科學與和藝術中。」他在香港開展了各種創意項目,包括開發即興劇遊戲以培訓語言教師、對香港塗鴉章法的探索、關於香港語言的研究書籍、編輯斲琴工藝的材料等。此前,他還發布了名為「AV Phonetics」的語音學應用程式,其全球下載量已超過18萬次。

黃教授刻下正研究洞簫和古琴的製作,從中尋找所追求的音色。「古琴是中國文人心目中由音樂到修身的聖人之器,這是一門終生也難以成就的事業。」

為創意騰出空間

黃教授認為浸大的環境有助支持和培養創意,不僅有一群「非常棒」的同事,還讓他找到了發揮創意所需的思維及物理空間。他希望這種自由空間能長存下去:「這樣我們自然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合作,創作感動人心的成果。」

浸大洋溢着的這份創新精神能影響學生。黃教授認為創意是可以後天培育的,並指出:「伯特蘭•羅素的比喻非常貼切:教育者應該像植樹者,該提供有利於成長的條件,而不是控制或要求如何成長,因此我們只需要給予學生空間。如果我能當一天的王,我會頒布一項法令,規定每週任由學生揮霍十小時。這十個小時計為學習時數,相當於每學期一門課程。我們為學生提供空間去展示他們任何的創作成果。他們不會得到評分,但必須接受師生評價。」他還強調,這些時數算是正課而非「課外」,旨在讓學生充分發揮創意,更完美地契合浸大的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