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探讨女性、艺术、气候变化议题

2023年3月30日

说到「末世」,你会联想到什么?视觉艺术院最新展览「她们立于末世」没有展示末日的想象情景,而是探索我们可以如何发挥坚毅、关爱与创意来建设未来。

展览由3月8日至4月2日于浸大启德校园的展厅展出,是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平行展览。视觉艺术院获选为该艺术展的大学合作伙伴之一,并于3月21至25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设置专属展览摊位。

正值气候变化为社会各方面造成影响,浸大校内展览和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展览摊位冀引发对话,讨论建构关爱文化、爱护环境和关心他人等议题。

女性与气候行动

展览由视觉艺术院研究助理教授、视觉艺术文学士(荣誉)课程副主任郭漪霆博士主导和策划,她表示:「在我看来,『末世』象征一个篇章的终结,同时亦可代表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人置身于垂死的星球,难免会不断疑惑我们是谁、身处哪里、如何活下去,因此必须要重新激发好奇心、持续观察,以及展开跨领域对话,探讨在这个我们称之为家的星球上如何生活,并以大胆而革新的方式付诸行动。」

她指出气候变化与环境灾难对妇女与儿童造成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地理上较容易出现自然灾害的地方。她说:「不论是照顾孩子、家庭或社区,社会和文化传统赋予女性照顾者的岗位,令她们时常位于气候行动的前线。」

20230308_WomenAtTheEndOfTheWorld_LowRes-3380 20230308_WomenAtTheEndOfTheWorld_LowRes-3380
郭漪霆博士主导和策划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平行展览「她们立于末世」。

 

为表达气候行动与性别平等两者的相互关系,郭博士聚集四位毕业于浸大视觉艺术院的女性艺术家,藉着她们富有意义的作品,响应有关爱护环境和关怀社群的讨论。

她说:「这展览启发我们可怎样关心比自己更重大的事物,让观众思考在末世时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可以是关爱环境、人际关系和社会。」

展览展示黄姬雪、冯卷雪、陈乐珩与马颖汶的创意作品。她们以不同的视觉艺术媒介创作,包括木刻版画、回收纺织品和互动装置艺术。

黄姬雪透过植物生长装置作品《织综如生——播‧种》, 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作品选用具有希望和疗愈象征意义及科学价值的向日葵,欢迎观众在展览期间带走种子回家栽种。姬雪希望种植过程能够为栽种者带来疗愈心灵的效果,并鼓励他们思考人类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冯卷雪在其终身艺术项目《二零八四未来世界》构想虚构国家「北岛国」,描绘2084年的未来世界。她曾参加在北极冷案群岛举行的「北极圈艺术驻村计划」,期间深受启发,创作了一系列24幅木刻版画作品《北岛国》和木刻雕刻作品《顶峰上的巨海鹦鸟》。

卷雪表示:「我在浸大修读视觉艺术文学硕士课程时,已开展了《二零八四未来世界》。北岛国是项目中五个虚构国家之一,面对着气候变化和暖化的影响。这批木刻版画以超现实的故事来描绘北岛国的情景,呈现我对气候变化议题的看法。」

陈乐珩常以药物等日常物品作为创作媒介。她在作品《救赎II》中,将止痛药药丸磨碎成药粉,再倒模制成佛像头部,放置在药瓶里,反思在现代商业营销下,宗教和艺术是否已沦为商品。乐珩说:「人们认为药丸一定是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必然具有治疗作用,于是我将药丸变成药粉,并加入宗教元素,希望为药物的意义重新定义。」

她的混合媒介作品《安慰剂II》,是以药粉制成排列整齐的微型手掌浮雕。她说:「手掌浮雕看似佛陀手印、病人接药的手势或一个人求救挥动的手,让观众就『手』作为符号产生不同联想,思考在艺术、宗教和医药世界中施救者和获救者的关系。」

马颖汶擅长编织,她从小孩子和亲友收集羊毛衣物,创作了互动装置《有你在的时候 》和《有你在的时候II 》。她说:「现今大部分毛衣都是用机械编织而成。我将收集到的毛衣拆开,再亲自编织,以人手代替机器,创作出这软雕塑系列。」

颖汶希望观众可以透过参与她的作品,一同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联系。她说:「这些装置塑造了一个可随意改动的空间,让人探索并改变,令观众能够成为作品的参与者和设计者。」

有关展览详情,请浏览展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