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探討女性、藝術、氣候變化議題

2023年3月30日

說到「末世」,你會聯想到什麼?視覺藝術院最新展覽「她們立於末世」沒有展示末日的想像情景,而是探索我們可以如何發揮堅毅、關愛與創意來建設未來。

展覽由3月8日至4月2日於浸大啟德校園的展廳展出,是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平行展覽。視覺藝術院獲選為該藝術展的大學合作夥伴之一,並於3月21至25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設置專屬展覽攤位。

正值氣候變化為社會各方面造成影響,浸大校內展覽和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展覽攤位冀引發對話,討論建構關愛文化、愛護環境和關心他人等議題。

女性與氣候行動

展覽由視覺藝術院研究助理教授、視覺藝術文學士(榮譽)課程副主任郭漪霆博士主導和策劃,她表示:「在我看來,『末世』象徵一個篇章的終結,同時亦可代表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人置身於垂死的星球,難免會不斷疑惑我們是誰、身處哪裡、如何活下去,因此必須要重新激發好奇心、持續觀察,以及展開跨領域對話,探討在這個我們稱之為家的星球上如何生活,並以大膽而革新的方式付諸行動。」

她指出氣候變化與環境災難對婦女與兒童造成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地理上較容易出現自然災害的地方。她說:「不論是照顧孩子、家庭或社區,社會和文化傳統賦予女性照顧者的崗位,令她們時常位於氣候行動的前線。」

20230308_WomenAtTheEndOfTheWorld_LowRes-3380 20230308_WomenAtTheEndOfTheWorld_LowRes-3380
郭漪霆博士主導和策劃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平行展覽「她們立於末世」。

 

為表達氣候行動與性別平等兩者的相互關係,郭博士聚集四位畢業於浸大視覺藝術院的女性藝術家,藉着她們富有意義的作品,回應有關愛護環境和關懷社群的討論。

她說:「這展覽啟發我們可怎樣關心比自己更重大的事物,讓觀眾思考在末世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這可以是關愛環境、人際關係和社會。」

展覽展示黃姬雪、馮捲雪、陳樂珩與馬穎汶的創意作品。她們以不同的視覺藝術媒介創作,包括木刻版畫、回收紡織品和互動裝置藝術。

黃姬雪透過植物生長裝置作品《織綜如生——播‧種》, 探索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繫與影響。作品選用具有希望和療癒象徵意義及科學價值的向日葵,歡迎觀眾在展覽期間帶走種子回家栽種。姬雪希望種植過程能夠為栽種者帶來療癒心靈的效果,並鼓勵他們思考人類與植物之間的共生關係。

馮捲雪在其終身藝術項目《二零八四未來世界》構想虛構國家「北島國」,描繪2084年的未來世界。她曾參加在北極冷案群島舉行的「北極圈藝術駐村計劃」,期間深受啟發,創作了一系列24幅木刻版畫作品《北島國》和木刻雕刻作品《頂峰上的巨海鸚鳥》。

捲雪表示:「我在浸大修讀視覺藝術文學碩士課程時,已開展了《二零八四未來世界》。北島國是項目中五個虛構國家之一,面對着氣候變化和暖化的影響。這批木刻版畫以超現實的故事來描繪北島國的情景,呈現我對氣候變化議題的看法。」

陳樂珩常以藥物等日常物品作為創作媒介。她在作品《救贖II》中,將止痛藥藥丸磨碎成藥粉,再倒模製成佛像頭部,放置在藥瓶裡,反思在現代商業營銷下,宗教和藝術是否已淪為商品。樂珩說:「人們認為藥丸一定是圓形或橢圓形,而且必然具有治療作用,於是我將藥丸變成藥粉,並加入宗教元素,希望為藥物的意義重新定義。」

她的混合媒介作品《安慰劑II》,是以藥粉製成排列整齊的微型手掌浮雕。她說:「手掌浮雕看似佛陀手印、病人接藥的手勢或一個人求救揮動的手,讓觀眾就『手』作為符號產生不同聯想,思考在藝術、宗教和醫藥世界中施救者和獲救者的關係。」

馬穎汶擅長編織,她從小孩子和親友收集羊毛衣物,創作了互動裝置《有你在的時候 》和《有你在的時候II 》。她說:「現今大部分毛衣都是用機械編織而成。我將收集到的毛衣拆開,再親自編織,以人手代替機器,創作出這軟雕塑系列。」

穎汶希望觀眾可以透過參與她的作品,一同體驗人與人之間的温暖和聯繫。她說:「這些裝置塑造了一個可隨意改動的空間,讓人探索並改變,令觀眾能夠成為作品的參與者和設計者。」

有關展覽詳情,請瀏覽展覽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