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领导研究预测:湿度上升致中国广泛地区面临湿热天气

2024年6月28日

20240611_1r 20240611_1r
浸大地理系教授高蒙教授指出,到本世纪末,全国94%人口居住的中国东部地区将更广泛地受到湿热天气影响。

 

一项由浸大领导的研究团队进行的最新研究显示,中国北方地区的湿度正在逐步上升,而南方地区则未见相同趋势。这一现象将成为未来极端湿热天气的重要因素,预计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最密集的东部地区将广泛受到湿热天气的影响。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湿度对高温的影响

湿度会影响人体通过流汗调节体温的能力,因此除了气温外,湿度亦会影响人体对于高温的感觉。尽管中国各地在夏季均会出现高温,但南方相对潮湿的天气,导致该区更频密地出现湿热天气,对健康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然而,不同地区湿度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极端湿热天气的关系,仍有待深入研究。

浸大地理系教授高蒙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分析了1979至2018年间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湿球温度,从而评估湿度如何影响中国的天气。湿球温度是以被湿布覆盖的温度计量度,反映了气温和湿度的共同影响,能更准确地显示高温对人体的影响。

南北湿热差距逐渐缩小

研究发现,在这40年间,中国北方的平均湿球温度每10年上升摄氏0.23度,明显高于南方每10年上升摄氏0.07度。虽然过去南方地区更频繁地出现极端湿热天气,但数据显示,北方和南方的平均湿球温度差距正在缩小,意味着两地的湿热程度愈趋接近。

为了解这种区域差异的背后原因,研究团队分析了同期的湿度趋势,发现北方的平均湿度水平(以水蒸气压量度)每10年上升0.16百帕,而南方的湿度水平则轻微下降,显示两地的湿度趋势有明显差异。

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东亚高纬度地区以更高速度暖化,改变了大型气压系统的状况,抑制了水气从南中国海传送至南方地区,同时加速了湿气从太平洋输送至北方地区。除了气候原因,中国南方的湿度自1979年以来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城市化进程,减少了从乡郊地区蒸发的水份。

ProfGaoMeng_highres ProfGaoMeng_highres
研究结果是对决策者、研究人员及不同持份者的一个警号,提醒他们需要优先考虑制订和落实气候适应措施,帮助群众应对湿热天气的不良影响。

 

预测未来将出现更大范围湿热

研究团队进一步利用气候模型模拟进行归因分析,预测到本世纪末,中国北方部分地区的湿球温度升幅,将比南方地区高约摄氏2至3度,意味着北方和南方的湿热程度会愈趋接近。至本世纪末,全国94%人口居住的中国东部地区,将更广泛地受到相似的湿热天气影响。

高教授指出:「研究结果是对决策者、研究人员及不同持份者的一个警号,提醒他们需要优先考虑制订和落实气候适应措施。若能立即采取积极行动,国家便能有更好的准备,帮助群众应对湿热天气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