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領導研究預測:濕度上升致中國廣泛地區面臨濕熱天氣

2024年6月28日

20240611_1r 20240611_1r
浸大地理系教授高蒙教授指出,到本世紀末,全國94%人口居住的中國東部地區將更廣泛地受到濕熱天氣影響。

 

一項由浸大領導的研究團隊進行的最新研究顯示,中國北方地區的濕度正在逐步上升,而南方地區則未見相同趨勢。這一現象將成為未來極端濕熱天氣的重要因素,預計到本世紀末,中國人口最密集的東部地區將廣泛受到濕熱天氣的影響。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濕度對高溫的影響

濕度會影響人體通過流汗調節體溫的能力,因此除了氣溫外,濕度亦會影響人體對於高溫的感覺。儘管中國各地在夏季均會出現高溫,但南方相對潮濕的天氣,導致該區更頻密地出現濕熱天氣,對健康和經濟造成嚴重影響。然而,不同地區濕度水平的變化趨勢及其與極端濕熱天氣的關係,仍有待深入研究。

浸大地理系教授高蒙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分析了1979至2018年間中國北方和南方的濕球溫度,從而評估濕度如何影響中國的天氣。濕球溫度是以被濕布覆蓋的溫度計量度,反映了氣溫和濕度的共同影響,能更準確地顯示高溫對人體的影響。

南北濕熱差距逐漸縮小

研究發現,在這40年間,中國北方的平均濕球溫度每10年上升攝氏0.23度,明顯高於南方每10年上升攝氏0.07度。雖然過去南方地區更頻繁地出現極端濕熱天氣,但數據顯示,北方和南方的平均濕球溫度差距正在縮小,意味着兩地的濕熱程度愈趨接近。

為了解這種區域差異的背後原因,研究團隊分析了同期的濕度趨勢,發現北方的平均濕度水平(以水蒸氣壓量度)每10年上升0.16百帕,而南方的濕度水平則輕微下降,顯示兩地的濕度趨勢有明顯差異。

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東亞高緯度地區以更高速度暖化,改變了大型氣壓系統的狀況,抑制了水氣從南中國海傳送至南方地區,同時加速了濕氣從太平洋輸送至北方地區。除了氣候原因,中國南方的濕度自1979年以來下降的另一個原因是城市化進程,減少了從鄉郊地區蒸發的水份。

ProfGaoMeng_highres ProfGaoMeng_highres
研究結果是對決策者、研究人員及不同持份者的一個警號,提醒他們需要優先考慮制訂和落實氣候適應措施,幫助群眾應對濕熱天氣的不良影響。

 

預測未來將出現更大範圍濕熱

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氣候模型模擬進行歸因分析,預測到本世紀末,中國北方部分地區的濕球溫度升幅,將比南方地區高約攝氏2至3度,意味着北方和南方的濕熱程度會愈趨接近。至本世紀末,全國94%人口居住的中國東部地區,將更廣泛地受到相似的濕熱天氣影響。

高教授指出:「研究結果是對決策者、研究人員及不同持份者的一個警號,提醒他們需要優先考慮制訂和落實氣候適應措施。若能立即採取積極行動,國家便能有更好的準備,幫助群眾應對濕熱天氣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