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知识前沿:设立「人文及社科研究基地(深圳)」

2025年4月30日

浸大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及浸大深圳研究院携手合作,在深圳成立「人文及社科研究基地(深圳)」,并于3月15日于深圳虚拟大学园区正式揭幕,标志着浸大在促进大湾区跨境合作与知识创新方面迈出重要的一步。

揭幕仪式由浸大校长衞炳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院长黄平教授、浸大副校长(研究及拓展)吕爱平教授、文学及社会科学院院长黎永亮教授、副院长(研究)杨春教授,以及浸大深圳研究院院长张晓明教授共同主持。 该仪式邀得政府官员、多所大湾区重要大学的人文与社科领域的领导学者与嘉宾出席。

黎永亮教授表示:「这个基地的成立,实在是浸大长远发展策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不仅深化了我们与大湾区的联系,更为学术与产业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于区内打造一个跨学科研究中心。」

这个崭新的平台打破了学科之间的藩篱,通过结合浸大充满活力的学术文化、中国社科院权威的研究设施实力,加上深圳的战略位置优势,目标是成为数字管治、文化创新、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等多个领域的创意发源地。

对于杨春教授来说,这个研究基地让她可以将多年来聚焦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工作,带到了区内研究领域的前沿。 她解释道:「我目前的研究重点在于大湾区的产业演变与数字转型议题,这个基地让我们有更大的平台开展跨境合作,推动联合研究项目,并与政策制定者及行业领袖建立交流的网络。」

研究基地的设计充分反映出前瞻性思维——由学术交流、学生参观、工作坊以至联合出版,都是其整合策略的一部分,以推动根植中华、放眼全球的人文及社会科学研究。 杨教授强调,该基地可促进跨学科对话:「透过与国际及内地学者定期举办工作坊,我们不仅能够将大湾区的经验引入全球讨论,同时也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影响力的政策建议。」

对年轻学者而言,该研究基地更是一扇开启无限可能之大门。 研究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环境监管与智慧城市的宋俊博士表示:「它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志同道合的网络专家,加快创新应用的步伐。 它的跨学科性质,正好与我解决复杂城市议题的研究路径不谋而合。」

专注于人口老化与听觉退化研究的邵晶博士,也将基地视为转化研究的重要一环:「它提供了实验室空间与场地支持,这对我研究说普通话的老年人非常重要。 它更让我与粤沪地区的医疗机构与产业伙伴联系起来,使我更容易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黎永亮教授亦强调,这项计划能顺利启动,反映出文学及社会科学院师生的积极参与与学术素养:「他们的热情和卓越的学术成就对这项计划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不仅推动了学术的发展,也帮助我们建立了一个跨区域的强大知识生态系统。」

展望未来,浸大期望这个基地能成为一个持续演变的枢纽,吸纳全球人才、深化区域融合,并应对当代复杂挑战。 黎教授总结道:「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知识共享与创新并重的生态体系,以推动全球相关的研究议程。 我们未来的工作将持续发挥合作、学术卓越和社会影响力,并以这些关键要素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