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提升医疗服务:诊断、治疗和公共卫生管理的新方向

2025年3月31日

3-NVIDIA-1 3-NVIDIA-1
在浸大与辉达合办的2025年联合研讨会上,浸大副校长(研究及拓展)暨研究院院长吕爱平教授(前排中)欢迎各位讲者与嘉宾。

 

由浸大与辉达公司(NVIDIA)合办的2025年联合研讨会于3月4日圆满结束,汇聚专家学者和业界领袖,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如何推进诊断、治疗和公共卫生管理发展,革新医疗保健领域。研讨会由浸大副校长(研究及拓展)暨研究院院长吕爱平教授致欢迎辞,并邀请了12位杰出讲者分享他们对先进医疗科技的独到见解。

以人工智能回应医疗挑战

辉达人工智能技术中心环球主管兼首席解决方案架构师施忠伟教授,就医疗保健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发表主题演讲。随着医疗成本日益沉重、健康差异扩大、医护人手短缺,人工智能成为优化诊断与治疗服务的新希望。

施教授说:「过去 18 个月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带来令人振奋的机遇,让我们能透过生成式神经网路获取多样化的资料。未来如何解决医疗挑战,将视乎我们如何将人工智能应用融合于医学发展上。」

其中一项人工智能于医疗上的应用是影像技术,可用于诊断癌症等疾病,有助更快速和准确的诊断。由于尽早诊断可大幅影响病人状况和治疗效果,因此这项技术发展尤其重要。

施教授介绍了一个由辉达研发,能优化药物发现基础模型的先进平台。辉达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软件与硬件无缝地整合,继而简化实验室内的工作流程。此创新方法让科学家能更快速、更高效研发治疗方案。

人工智能应用于公共卫生和风险缓解

协理副校长(研究发展)、电脑科学讲座教授刘际明教授就数据分析与公共卫生的交汇点发表演讲,强调人工智能驱动的工具在传染病管理方面极为重要。

基于独特的人口与环境因素,人口稠密的城市的病毒快速传播风险较高。刘教授强调防患于未然,主张建立一个灵活的应变系统,以适应不断演变的威胁。他提出一个加强城市应对公共健康危机能力的框架,以降低相关风险,框架分四个主要阶段:风险预防、早期预警、针对性的干预和紧急应变措施。他阐述了不同人工智能驱动的工具可如何应用于各个阶段,包括制作疾病风险地图、传播动态模型和情境分析,有助预测疾病爆发和有效管理医疗资源。

刘教授表示:「我们必须确保能有效地执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我们日后可能会遇上传染病爆发,需要高效的紧急应变措施。在公共卫生方面,数据驱动的决策至关重要。」

精准医疗:人工智能应用于肝病管理

慢性肝病对全球健康构成重大风险,需要有效的早期检测和介入治疗。传统的活检方法通常具有侵入性,而且结果不够一致,因此需要创新的解决方案。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发展)、莫庆尧医学教授兼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黄炜燊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在肝病管理上的应用不仅体现了医学界迈向精准医疗,更促进了数码化病理评估,提高肝病评估的准确度,并减少对入侵性手术的需求。

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未来

透过改善诊断准确性、简化药物研发流程,以及提升公共卫生应对能力,人工智能具备潜力解决全球医疗保健系统所面临的挑战。然而,正如施教授在其主题演讲中指出,我们必须对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伦理和监管议题保持警觉。今次研讨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提醒我们人工智能的医疗应用已超越了纯粹的技术发展,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社会日益讲求创新、效率和同理心的同时,如何提供医疗服务,并且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不会忽略基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