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提升醫療服務:診斷、治療和公共衞生管理的新方向

2025年3月31日

3-NVIDIA-1 3-NVIDIA-1
在浸大與輝達合辦的2025年聯合研討會上,浸大副校長(研究及拓展)暨研究院院長呂愛平教授(前排中)歡迎各位講者與嘉賓。

 

由浸大與輝達公司(NVIDIA)合辦的2025年聯合研討會於3月4日圓滿結束,匯聚專家學者和業界領袖,共同探討人工智能如何推進診斷、治療和公共衞生管理發展,革新醫療保健領域。研討會由浸大副校長(研究及拓展)暨研究院院長呂愛平教授致歡迎辭,並邀請了12位傑出講者分享他們對先進醫療科技的獨到見解。

以人工智能回應醫療挑戰

輝達人工智能技術中心環球主管兼首席解決方案架構師施忠偉教授,就醫療保健領域面臨的嚴峻挑戰發表主題演講。隨着醫療成本日益沉重、健康差異擴大、醫護人手短缺,人工智能成為優化診斷與治療服務的新希望。

施教授說:「過去 18 個月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興起帶來令人振奮的機遇,讓我們能透過生成式神經網路獲取多樣化的資料。未來如何解決醫療挑戰,將視乎我們如何將人工智能應用融合於醫學發展上。」

其中一項人工智能於醫療上的應用是影像技術,可用於診斷癌症等疾病,有助更快速和準確的診斷。由於盡早診斷可大幅影響病人狀況和治療效果,因此這項技術發展尤其重要。

施教授介紹了一個由輝達研發,能優化藥物發現基礎模型的先進平台。輝達採用人工智能技術,促進軟件與硬件無縫地整合,繼而簡化實驗室內的工作流程。此創新方法讓科學家能更快速、更高效研發治療方案。

人工智能應用於公共衞生和風險緩解

協理副校長(研究發展)、電腦科學講座教授劉際明教授就數據分析與公共衞生的交匯點發表演講,強調人工智能驅動的工具在傳染病管理方面極為重要。

基於獨特的人口與環境因素,人口稠密的城市的病毒快速傳播風險較高。劉教授強調防患於未然,主張建立一個靈活的應變系統,以適應不斷演變的威脅。他提出一個加強城市應對公共健康危機能力的框架,以降低相關風險,框架分四個主要階段:風險預防、早期預警、針對性的干預和緊急應變措施。他闡述了不同人工智能驅動的工具可如何應用於各個階段,包括製作疾病風險地圖、傳播動態模型和情境分析,有助預測疾病爆發和有效管理醫療資源。

劉教授表示:「我們必須確保能有效地執行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我們日後可能會遇上傳染病爆發,需要高效的緊急應變措施。在公共衛生方面,數據驅動的決策至關重要。」

精準醫療:人工智能應用於肝病管理

慢性肝病對全球健康構成重大風險,需要有效的早期檢測和介入治療。傳統的活檢方法通常具有侵入性,而且結果不夠一致,因此需要創新的解決方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發展)、莫慶堯醫學教授兼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煒燊教授認為,人工智能在肝病管理上的應用不僅體現了醫學界邁向精準醫療,更促進了數碼化病理評估,提高肝病評估的準確度,並減少對入侵性手術的需求。

由人工智能驅動的未來

透過改善診斷準確性、簡化藥物研發流程,以及提升公共衞生應對能力,人工智能具備潛力解決全球醫療保健系統所面臨的挑戰。然而,正如施教授在其主題演講中指出,我們必須對人工智能的相關技術倫理和監管議題保持警覺。今次研討會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台,提醒我們人工智能的醫療應用已超越了純粹的技術發展,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社會日益講求創新、效率和同理心的同時,如何提供醫療服務,並且在追求進步的過程中不會忽略基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