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研究揭示基层新移民疫情后收入和就业挑战

2025年3月31日

疫情对全球经济和民生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退,香港各阶层人士在后疫情时代寻找复苏机会同时,持续面对各种挑战。浸大工商管理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受香港社区组织协会(SoCO)委托,进行「内地来港移民分析:疫情以来的变化」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自2019年以来,基层内地移民就业率和收入持续下降,揭示了新冠疫情的长远影响。

工商管理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总监兼会计、经济及金融学系教授郑毓盛教授,连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总监(知识转移)兼会计、经济及金融学系高级讲师黄健明博士及其研究团队,分析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及过去的数据,并结合 SoCO 3,236名属于工作年龄人口的内地移民会员调查结果,以了解疫情对他们的影响。

收入和就业率不如疫前

研究显示,有六成半受访基层内地移民的收入在2024年低于2019年水平,其中21%的人口处于失业状态。研究结果指出,他们的收入中位数在2020年疫情初期为14,769 元,较2019 年下跌4%。2024 年,他们首九个月的收入中位数为15,023元,仍低于疫情前3%。此外,于疫情初期失业的基层内地移民中,逾半数至去年仍未能重返就业巿场或收入不如疫情前。团队认为,情况或出现经济学所述的「磁滞性失业」,反映疫情对他们的收入和就业情况造成的影响并非短暂。

疫情影响新移民母亲就业和内地生赴港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间学校停课安排令本来在职的内地新移民母亲因缺乏全面家庭网络支援,需留家照顾子女,就业受到特别严峻的打击。在2021年疫情期间,育有六至15岁子女的内地新移民母亲的就业率,由2016年约39%大幅下跌至30%,是本地出生母亲就业率跌幅的三倍。

此外,研究亦指出疫情推迟了内地来港的中小学适龄儿童的抵港时间,长远或会影响他们升读大学的机会。团队引用教育局的统计,表示首次入读本地中小学的内地学生人数由2018至2019年的年均7,951人,下降至2020至2022年的3,832人。

内地移民补充本地劳动力

根据2021年数据,过去20年抵港的内地移民年龄中位数为39.6岁,低于整体香港居民的47.3岁,有助于舒缓人口老化问题。疫情期间,医疗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低学历内地女性移民在医疗行业就业的比例增幅显著,这是内地移民补充香港劳动力的一个例子。

吁增家庭支援 助重投就业

郑毓盛教授表示,研究报告反映疫情对低收入的内地移民造成长远影响,情况令人忧虑。他认为当局除推出短期援助以解决他们生活上的燃眉之急,亦应研究如何协助相关群组重投就业市场,才能有效改善本港的贫穷问题。

黄健明博士则提出,社会应考虑为内地新移民母亲提供更多支援,帮助她们投入劳动市场。此外,团队建议政府在制订人口及人力资源政策时,需充分考虑内地移民对香港人口结构和未来劳动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