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研究揭示基層新移民疫情後收入和就業挑戰

2025年3月31日

疫情對全球經濟和民生的影響仍未完全消退,香港各階層人士在後疫情時代尋找復甦機會同時,持續面對各種挑戰。浸大工商管理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受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委託,進行「內地來港移民分析:疫情以來的變化」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自2019年以來,基層內地移民就業率和收入持續下降,揭示了新冠疫情的長遠影響。

工商管理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總監兼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教授鄭毓盛教授,連同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總監(知識轉移)兼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高級講師黃健明博士及其研究團隊,分析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及過去的數據,並結合 SoCO 3,236名屬於工作年齡人口的內地移民會員調查結果,以了解疫情對他們的影響。

收入和就業率不如疫前

研究顯示,有六成半受訪基層內地移民的收入在2024年低於2019年水平,其中21%的人口處於失業狀態。研究結果指出,他們的收入中位數在2020年疫情初期為14,769 元,較2019 年下跌4%。2024 年,他們首九個月的收入中位數為15,023元,仍低於疫情前3%。此外,於疫情初期失業的基層內地移民中,逾半數至去年仍未能重返就業巿場或收入不如疫情前。團隊認為,情況或出現經濟學所述的「磁滯性失業」,反映疫情對他們的收入和就業情況造成的影響並非短暫。

疫情影響新移民母親就業和內地生赴港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間學校停課安排令本來在職的內地新移民母親因缺乏全面家庭網絡支援,需留家照顧子女,就業受到特別嚴峻的打擊。在2021年疫情期間,育有六至15歲子女的內地新移民母親的就業率,由2016年約39%大幅下跌至30%,是本地出生母親就業率跌幅的三倍。

此外,研究亦指出疫情推遲了內地來港的中小學適齡兒童的抵港時間,長遠或會影響他們升讀大學的機會。團隊引用教育局的統計,表示首次入讀本地中小學的內地學生人數由2018至2019年的年均7,951人,下降至2020至2022年的3,832人。

內地移民補充本地勞動力

根據2021年數據,過去20年抵港的內地移民年齡中位數為39.6歲,低於整體香港居民的47.3歲,有助於舒緩人口老化問題。疫情期間,醫療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低學歷內地女性移民在醫療行業就業的比例增幅顯著,這是內地移民補充香港勞動力的一個例子。

籲增家庭支援 助重投就業

鄭毓盛教授表示,研究報告反映疫情對低收入的內地移民造成長遠影響,情況令人憂慮。他認為當局除推出短期援助以解決他們生活上的燃眉之急,亦應研究如何協助相關群組重投就業市場,才能有效改善本港的貧窮問題。

黃健明博士則提出,社會應考慮為內地新移民母親提供更多支援,幫助她們投入勞動市場。此外,團隊建議政府在制訂人口及人力資源政策時,需充分考慮內地移民對香港人口結構和未來勞動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