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
浸大早前于「2023香港环境卓越大奖」中,荣获公共及社区服务界别的银奖。这项被誉为「环保界奥斯卡」的殊荣,彰显了浸大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管理领域的承诺和努力。浸大一直致力于建造低碳校园,而物业处在推动绿色建筑和营运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专访中,浸大物业处处长蔡琪颖女士分享了大学如何从校园出发,实现碳中和的宏大目标。
从「绿色角落」开始实践环保
蔡琪颖女士指出,浸大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提升设备能源效率,并推动减废回收。2023年底启用的「Green Corner」便是一个成功例子,这项智能回收设施位于浸会大学道校园的主要通道,并靠近学生宿舍,旨在推动废物回收和资源再利用。截至目前,该设施已收集逾2.8吨回收物,反映出师生积极参与环保的热情。
浸大亦计划于2025-26学年,在善衡校园增设另一组智能回收设施,并探索回收更多种类的物品,进一步方便校园成员实践环保生活。
四大策略推动碳中和
浸大承诺于2044年或以前实现碳中和,比政府2050年的目标更领先一步。大学为此制订了四大策略,一步步朝着目标迈进。
首先在绿色建筑方面,蔡女士指大学在建筑设计中融合了节能技术。以农作物实验室项目为例,在屋顶安装的太阳能板和风力涡轮机,可产生绿色能源,实现零碳排放。其垂直绿化外墙兼具教学用途及实用性,不但促进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教学活动,亦能过滤空气和释出氧气,改善空气质素及为实验室节能降温。此外,近年大学亦在六幢大楼屋顶安装太阳能板,可提供实时数据,供教授分析和研究之用,促进环保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项重点是推广绿色运输。浸大计划于2030年底前,将校园内至少一半停车位升级为电动车充电设施,减少碳排放。
第三是减废和回收。除了Green Corner,大学还推出绿色餐饮措施和可持续采购政策,并正在筹备于手机应用程式中加入智能环保奖赏平台,鼓励学生及教职员减少浪费,选择环保产品。
最后是环保教育。蔡女士强调,浸大致力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融入课程设计中,结合校园活动,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培养环保意识。蔡女士认为:「教育是环保的基础,只有让浸大社群认知和参与,才能形成持久的影响。」
新校园的绿色愿景
面对校园空间有限的挑战,浸大选择以创新设计寻求突破。即将启用的赛马会创意校园便是典范之一。该校园采用绿色建筑理念设计,融合多项创新节能技术,并已登记进行绿建环评认证。「新校园的垂直布局,将教学、住宿及互动空间融为一体,空中花园和通风廊设计提升了自然通风效果,而阶梯式建筑设计则加强自然采光,为学生提供更多绿色休憩空间。」蔡女士补充道。
此外,新校园的学生宿舍内将会安装用电量仪表板,实时显示用电数据,提升宿生的节能意识。停车场则全面配备电动车充电设施,进一步推动绿色运输。「这些设施不仅节能,更是浸大引导学生实践环保理念的一部分。」她说。
于校园以外,浸大亦肩负起推动高等院校界可持续发展的重任。浸大于2024年担任香港可持续校园联盟的召集人,与其余七所资助大学携手推广可持续发展。她表示:「我们希望绿色校园的理念能延伸到更广泛的社区,并与各方合作,推动全港的碳中和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