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環保路上的堅持與創新

2025年2月28日

浸大早前於「2023香港環境卓越大獎」中,榮獲公共及社區服務界別的銀獎。這項被譽為「環保界奧斯卡」的殊榮,彰顯了浸大在可持續發展和環境管理領域的承諾和努力。浸大一直致力於建造低碳校園,而物業處在推動綠色建築和營運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專訪中,浸大物業處處長蔡琪頴女士分享了大學如何從校園出發,實現碳中和的宏大目標。

 

從「綠色角落」開始實踐環保

蔡琪頴女士指出,浸大採取多管齊下的措施提升設備能源效率,並推動減廢回收。2023年底啟用的「Green Corner」便是一個成功例子,這項智能回收設施位於浸會大學道校園的主要通道,並靠近學生宿舍,旨在推動廢物回收和資源再利用。截至目前,該設施已收集逾2.8噸回收物,反映出師生積極參與環保的熱情。

浸大亦計劃於2025-26學年,在善衡校園增設另一組智能回收設施,並探索回收更多種類的物品,進一步方便校園成員實踐環保生活。

 

四大策略推動碳中和

浸大承諾於2044年或以前實現碳中和,比政府2050年的目標更領先一步。大學為此制訂了四大策略,一步步朝着目標邁進。

首先在綠色建築方面,蔡女士指大學在建築設計中融合了節能技術。以農作物實驗室項目為例,在屋頂安裝的太陽能板和風力渦輪機,可產生綠色能源,實現零碳排放。其垂直綠化外牆兼具教學用途及實用性,不但促進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教學活動,亦能過濾空氣和釋出氧氣,改善空氣質素及為實驗室節能降溫。此外,近年大學亦在六幢大樓屋頂安裝太陽能板,可提供實時數據,供教授分析和研究之用,促進環保科技的進一步發展。

另一項重點是推廣綠色運輸。浸大計劃於2030年底前,將校園內至少一半停車位升級為電動車充電設施,減少碳排放。 

第三是減廢和回收。除了Green Corner,大學還推出綠色餐飲措施和可持續採購政策,並正在籌備於手機應用程式中加入智能環保獎賞平台,鼓勵學生及教職員減少浪費,選擇環保產品。

最後是環保教育。蔡女士強調,浸大致力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融入課程設計中,結合校園活動,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培養環保意識。蔡女士認為:「教育是環保的基礎,只有讓浸大社群認知和參與,才能形成持久的影響。」

 

新校園的綠色願景

面對校園空間有限的挑戰,浸大選擇以創新設計尋求突破。即將啟用的賽馬會創意校園便是典範之一。該校園採用綠色建築理念設計,融合多項創新節能技術,並已登記進行綠建環評認證。「新校園的垂直布局,將教學、住宿及互動空間融為一體,空中花園和通風廊設計提升了自然通風效果,而階梯式建築設計則加強自然採光,為學生提供更多綠色休憩空間。」蔡女士補充道。

此外,新校園的學生宿舍內將會安裝用電量儀表板,實時顯示用電數據,提升宿生的節能意識。停車場則全面配備電動車充電設施,進一步推動綠色運輸。「這些設施不僅節能,更是浸大引導學生實踐環保理念的一部分。」她說。

於校園以外,浸大亦肩負起推動高等院校界可持續發展的重任。浸大於2024年擔任香港可持續校園聯盟的召集人,與其餘七所資助大學攜手推廣可持續發展。她表示:「我們希望綠色校園的理念能延伸到更廣泛的社區,並與各方合作,推動全港的碳中和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