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021年11月23日
一项香港浸会大学(浸大)的调查发现,超过七成的受访青年认为应放宽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计划)的资格要求。调查亦确认提供就业机会,以及创业或就业资助,是影响青年愿意到大湾区内地城市(以下简称大湾区)从事经济活动的关键诱因。
近年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推动香港与大湾区融合,鼓励青年在大湾区工作及发展事业。该计划于2020年推出,鼓励在香港及大湾区有业务的企业,聘请刚于本地大学毕业的青年,到大湾区工作。成功的申请人将被派驻到大湾区工作或接受在职培训,并获提供不少于港币18,000元月薪。
为评估计划的吸引力及了解青年对大湾区的看法,由浸大社会学系助理教授江晋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于2021年9至10月期间进行了一项网上问卷调查,共访问2,003名年龄介乎21至40岁的香港青年。调查收集受访者对计划的意见,以及他们对于在大湾区工作或创业的机遇及挑战的评价。是项研究计划获政府的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辖下的政策研究资助计划拨款支持。
建议放宽教育相关要求
调查发现近一半持有大学学位或以上的受访者认为计划不吸引。儘管现时计划只适用于持有大学学位或以上的香港居民,有47%持同等学歷的受访者认为计划不吸引;教育程度为非学位专上教育,以及中学或以下的受访者,儘管其学歷不符合计划的申请资格,但他们认为计划不吸引的比例却分別跌至42%及37%。
计划现时只适用于在2019至2021年间,获本地或海外专上院校颁发学士或以上学位的香港居民。调查发现有77% 受访者建议放宽计划的学歷要求。有35%受访者建议计划应涵盖拥有非学位专上教育学歷人士,有42%受访者认为不应设任何学歷限制。
对于毕业年限的要求,82%受访者建议放宽。有38%受访者建议延长毕业年份至过去五年,44%受访者则建议不应设有相关限制。
受访者较不愿意于大湾区居住
调查亦以邀请受访者就于大湾区从事不同类型经济活动的意愿进行评分(1分为非常不愿意,7分为非常愿意)。这些活动包括(一)工作考察或实习、(二)经常往返公幹、(三)工作、(四)创业、(五)工作并居住,以及(六)创业并居住。调查结果发现,受访者更愿意在大湾区从事工作考察或实习(意愿平均分为3.7)及创业(意愿平均分为3.5分)。
然而,值得留意的是受访者较不愿意从事需要在大湾区居住的经济活动。「工作并居住」及「创业并居住」的意愿分数均只有大约3.1,在各种类型的经济活动中属最低。
就业机会和资助是关键诱因
研究小组亦探讨了受访者认为哪些机遇和挑战,会影响他们决定是否在大湾区工作。分析显示若受访者认为事业发展机会和创业及就业资助的吸引力较高,他们在大湾区从事不同的经济活动的愿意会更高。此外,税务优惠的吸引力及大湾区的生活质素,例如较大的居住空间及较慢的生活节奏,亦对受访者愿意在大湾区居住并且工作或创业有正面影响。
然而,受访者视适应大湾区工作文化为主要挑战,对他们是否愿意在大湾区从事工作考察或实习、经常往返公幹,以及在当地居住有显着影响。调查亦显示认为适应政策及法规较困难的受访者,会比较不愿意在大湾区经常往返公幹、创业及居住。
江晋博士指出:「调查结果显示从香港青年的角度而言,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可以协助他们把握发展事业的机遇。我们建议政府应该重新审视计划的申请资格,包括教育程度及毕业年份等要求,令更多青年可以参与计划。」
「为鼓励更多青年在大湾区发展事业,政府应考虑他们的意愿和关注。例如考虑到青年对于在大湾区城市居住有保留,政府可协助他们在大湾区从事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尤其是不需要在内地留驻的短期活动。这或有助逐步缓解他们在大湾区居住的疑虑。」
江博士续说:「政府应该牵头成立一个一站式平台,让年青人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大湾区求职资源和谘询服务。这个平台将成为协助他们寻找相关就业机会的重要工具,亦可以为他们提供适应大湾区工作及居住环境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