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研究经验

2022年4月27日

 

现今儿童惯於使用科技,愈来愈早接触媒体资讯。由於儿童对父母的购物决定有一定影响,不少品牌与营销者把儿童视为目标消费群。不过,儿童少不更事,向他们大卖广告会否有利用之嫌?何谓对儿童负责任的营销活动?在牵涉儿童的研究中,有什么需要考量?这些都是总整课程「Children as Consumers: Marketing to the Youth」向学生提出的疑问。

这个跨学科课程由传理与影视学院副院长(教与学)兼传播系教授陈家华教授设计和领导,透过一系列混合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习与儿童及青少年相关的实证研究技能。

陈教授从事儿童与广告研究逾20多年,於三年前推出这项通识课程,其后她重新设计课堂内容,上载至网上教学平台FutureLearn,为浸大的小规模专属教室在线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包括分析针对儿童的广告手法、向儿童促销的相关法规,以及根据研究结果设计社交媒体营销方案。

陈教授说:「儿童的消费经验尚浅,或会被一些营销策略误导,但他们未必会将意见表达出来。透过这课程,我们尝试了解儿童和青少年在哪些情况下获得不愉快的消费体验。学生可学习根据各自的研究结果,设计一个既有效又合乎道德考虑的宣传活动,教导儿童和青少年成为精明的消费者。」

为了让本科生汲取实证研究的经验,陈教授在课堂上引入三个混合式学习活动,涵盖多个范畴,包括透过访谈来搜集资料、分析质化数据、综述相关研究的文献,并制作教学影片讲解有关儿童广告的规管。

学生在掌握研究技巧后,便运用所学来设计社交媒体营销方案,以协助儿童和青少年在线上线下购物中作明智消费。学生先访问一组儿童和青少年,了解他们的购买习惯,然后归纳访问数据,再按整理所得结果制定传播策略。学生更向投资者及理财教育委员会提交营销方案,并获得委员会赞赏。该委员会是政府支持的机构,旨在为市民提供理财教育并推动明智消费。

这次研究的经验加强了学生的沟通和分析技巧。体育、运动及健康学系学生郭颖恩表示:「我与受访的初中生沟通时要保持精简,留意他们的回应,有需要时提出后续问题。在分析研究数据时,我和组员要找出重点,分析受访者答案的异同之处,从而综合出初中生购物行为的模式。这次学习体验对我日后进行其他研究分析大有帮助。」

这创新的混合教学模式最近在北京大学主办的2021国际高校混合式教学创新大赛中夺得特等奖,而课程的混合学习活动亦有潜力引入浸大的常规课堂中。

陈教授指出,学生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将提升他们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并在学习中承担更大责任。她说:「研究经验对本科生相当重要,可让他们更具备创造知识的实力和自信,并加强他们观察和应对未知的能力。教育工作者则可藉着设计和实行混合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