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4日
至2022年底,香港有超过一万名人类免疫力缺乏病毒(HIV)感染者,平均600多人当中便有一名感染者。患者在确诊感染后,需面对一段艰难的过程,即使没有明显病征,仍存在出现终端器官疾病的风险。
浸大协作研究团队发现,检测尿液中的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能提早识别HIV一型(HIV-1)病人罹患非感染性肺炎、肠胃溃疡、肝炎和心肌炎等终端器官疾病的风险。研究结果显示,针对HCMV的治疗能把肺部及心血管的终端器官疾病发病率减低一半,故此受HIV-1感染、但尚未进入爱滋病症状期的病人,应定期接受HCMV尿液测试。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科学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
HCMV尿液测试较血液测试有效
感染HIV-1第一期的病人或会出现如感冒般的轻症,没有明显病征。第二、三期则可统称为病毒的「潜伏期」,通常需要经过多年时间才进入第四期,即爱滋病「发病期」。
HCMV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全球过半人口都带有这种病毒,如健康状况良好,病毒会在体内处于休眠状态。然而,在爱滋病患者等免疫系统欠佳的病人体内,该病毒会重新变得活跃,成为机会性感染的主要成因,引发可致命的终端器官疾病。在香港,除非HIV-1感染者明显出现终端器官疾病,否则不会获安排接受恒常的HCMV测试,而当需要进行HCMV测试时,血液检测是首选方法。
浸大生物系助理教授张嘉龙博士和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教授陈志伟教授带领研究团队,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合作,透过检测HIV-1感染者尿液中的HCMV,持续监察病人罹患终端器官疾病的风险。团队亦研究在潜伏期病人中,HCMV检测结果与罹患终端器官疾病的关系。
团队检视了在2011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深圳超过13万名HIV-1感染者的纪录,筛选出当中约13,700名拥有相关血液和尿液测试资料的病人,并按HIV-1感染的四个阶段分成四组,比较其血液和尿液测试结果。
结果显示,四组病人的HCMV尿液测试呈阳性的比例,全部较血液测试高。在第二期病人中,5.8%的尿液测试呈阳性,但血液测试呈阳性的只有0.9%。第三期病人的尿液和血液测试阳性比例则分别为12.8%和1.4%。结果反映尿液较血液更容易检测到HCMV,尤其是处于潜伏期的HIV-1感染者。
研究人员进一步筛选出233名有详细临床及病历纪录的潜伏期病人,以评估HCMV与不同类型终端器官疾病发病的关系。统计分析显示,肺部及心血管的终端器官疾病发病率,与HCMV尿液测试结果呈阳性有明显相关性。
及早治疗HCMV可减终端器官疾病风险
为评估及早采用抗HCMV治疗的成效,团队追踪54名处于潜伏期、并至少曾入院一次的HIV-1感染者的纪录。数据显示,每次入院均接受抗HCMV治疗的病人,其肺部及心血管终端器官疾病的发病率最低。此外,曾接受抗HCMV治疗的病人,相对于不曾接受治疗的病人,两种终端器官疾病的发病率减半,反映持续接受抗HCMV治疗,能有效降低爱滋病潜伏期病人肺部及心血管终端器官疾病的发病率。
张嘉龙博士说:「我们的研究显示,恒常进行HCMV尿液测试,可更有效地监察终端器官疾病,让我们及早知道需要进行治疗。故此我们建议应把HCMV尿液测试纳入为HIV-1感染者的恒常检测。」